2012年军旅文学:类型化写作背景下的军旅小说创作
新世纪以后,与新经济同步崛起的类型化文学与市场达成了空前的融合,纯文学作家与通俗作家在市场中分割着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并进行着两个经济世界的对话。而军旅作家群体的创作因为杂糅了政治意识形态、商业意识形态和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从而呈现出类型化叙事与纯文学写作相互交织缠绕的含混而暧昧的面影。
长篇小说:数量繁荣,佳作难觅
2012年的军旅长篇小说收获了一批沉甸甸的作品:周大新的《安魂》、杨志军的《西藏的战争》、王甜的《同袍》、王筠的《长津湖》、麦家的《刀尖》、赵江的《 班》、张品成的《红药》、刘春光的《那时霜叶正红》《成都老鬼》、梅国云、杨文森的《国防线》、刘猛的《利刃出鞘》、李忠效的《从海底出击》、宋树根的《深蓝》、徐锁荣的《海神》、潘宝玉的《护卫艇之歌》、刘克中的《蓝狐突击》、阮德胜的《大富水》、韩光的《根》、周林的《给我一个连》等。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类型化的文本数量不少,但真正值得言说的重量级作品却寥寥。
类型化写作并不是简单、粗糙、雷同的。类型化文学在面世之初往往专注于彰显自身的类型性,但最终要展现的却是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类型化文学不能仅仅依靠类型化的故事和题材,其根本是要发掘小说自身独特的文学性,引入丰富的现实内容,从而创造更多的艺术价值。近年来,军旅长篇小说类型化的整体程度日益加深,但是在图书市场上的表现却渐显颓相。“谍战类”和“铁血体”已不再是吸引读者关注的 噱头,更加成熟而挑剔的读者已不再满足于苍白的“敌后暗战”和虚妄的“战争想象”。读者渴望更加新异的主题、更加精准的叙事和更加丰富的内涵。那些只有好的主题和创意,但语言粗糙、故事生硬、人物单薄的作品,已再难以吸引读者的注意。
小说是生命的学问,小说家应该面对的是生命本身。军旅作家周大新的长篇小说《安魂》采用对话的文体与逝去的亲人对话,在想象与虚拟的世界里体察充满正能量的精神,在现世与彼岸间安放无依而多情的灵魂。在情绪与结构上,这一曲“安魂”可分为上下两阕。上阕是对逝者生命历程的回溯,亦是对生者心灵和情感的检视。下阕中虚构的彼岸天国和灵魂对话则更富诗性和超拔之美。父子的对话超越了世俗和生命的局限,上升到了哲学和宗教的高度,对何谓幸福、何谓存在、何谓永恒进行了终极思辨。周大新以痛切肺腑的心灵剖析和理性深沉的灵魂叙事完成了对生命存在的考证,验证了纯文学写作之于凡俗生命和日常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