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军旅文学:类型化写作背景下的军旅小说创作(2)

时间:2013-02-08 17:40:08 来源:川北在线编辑部

  王筠的《长津湖》首次锁定60年前中美两国精锐部队在朝鲜战场上的一次强强对决——长津湖之战,以历史和文学的眼光重塑战争、解密历史。由于历史本身的复杂和时代条件的局限,我们的很多重大历史往往被误读,很多人了解的历史是非常局限的历史,更丰富、真实的历史需要通过文学艺术作品表现出来。其次,作家还需要对新发现的历史作出个性的解读和诠释,从而进一步将历史进行艺术转化和诗意处理,真正把历史变成文学。《长津湖》是其中的一部 作品。小说所讲述的这段历史被美方视为奇耻大辱,而我方虽胜,却也是“惨胜”,伤亡比很高,所以,60年来,中美双方都尽量回避这个话题。《长津湖》首次揭秘并直击长津湖之战,写出了“战壕真实感”,写出了我军艰苦卓绝、向死而生的巨大精神力量,给今天的中国社会以深刻的启示。

  麦家的长篇新作《刀尖》是典型的类型化文本,与以往的智性叙事风格不同,麦家在《刀尖》中力图以彻底的口语化语言营造出一种无障碍的阅读快感,这使得小说更加通俗易懂,但同时,也遭遇了放弃文学性的质疑。上部《刀之阳面》以金深水的视角展开,女主人公林婴婴是一个聪颖、能干和坚强的“革命间谍形象”;而下部《刀之阴面》的叙事则完全建构在林婴婴的叙述上,作者通过这一“背面”视角,让读者窥视到一个革命间谍真正的成长经历和内心情感。麦家试图以评书艺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事结构,借助双重视角的补充叙事来达成文本的互文性和复调性。但是,小说的故事层面多有漏洞,语言也缺乏个性和美感,使得林婴婴这一个性复杂的人物形象未及展开就已“走调”,在仓促中被自我颠覆了。小说腰封上“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广告词与作品的内在品质之间的巨大鸿沟,更令人担忧市场化条件下文学类图书的真实表现。

  张品成的小说《红药》借用谍战的外壳,运用反类型化的叙事策略,反思极左路线对革命事业的危害。小说主要依靠十余个人物来展开:国民党军医毕有康、传教士白长吉、乡镇名医诸葛逑泰,红军医院里5个被怀疑为“内鬼”的人物:宋成庚、黄肃禄、黄任许、文各滔、凌信瑛;还有被派来当领导的连长刘锡吾和主要负责抓“内鬼”的保卫人员齐满年。在谍战的紧张氛围和诡异情绪里,人物的面貌会含混不清,小说的情节会扑朔迷离,但作者在小说中却重点着力于人物的塑造。于是,小说的复杂性与叙述的内在动力便自然产生了。这无疑是张品成在长篇小说叙述方式上的一种探索,这种叙事探索为《红药》烙上了颇显另类的作家风格。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