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长篇小说:个人化叙事与中国化故事(2)

时间:2013-02-04 07:15:41 来源:川北在线编辑部

  李佩甫的《生命册》立足于中原文化的腹地,书写主人公“我”从乡村走向城市,却难以脱开乡土的血缘与牵连。从乡村到省城、从省城到北京、再从北京到上海,“我”辗转着一路走来,从大学老师转变为“北漂”枪手、股票操盘手、上市公司的负责人。但生“我”养“我”的无梁村,却始终与“我”有着粘皮带骨的种种勾连。在时代与土地的变迁过程中,似乎每个人都难以实现自己微薄的意愿,甚至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在这些人物的命运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城乡之间纷纷扰扰的世间万象,更可以见出乡土文明的双面性。

  孙慧芬的《生死十日谈》以纪实性写作实现了一次重要突破。作品以深入乡间现场调研的方式,勇敢地触及了当下农村中的自杀现象。在自己深入农村的十日访谈中,既有自杀者悬疑重重的追踪与剖解,又有与相关知情者的对话与互动。人们从中看到的,既有诱发事端的偶然性因素,更有酿成事件的必然氛围——变革的农村在急速前进的同时,带给人们无奈与失望、困顿与疲惫,以及在文化教育、家庭伦理、道德认同等方面的矛盾与问题。作品带给人们的主要信息或巨大震撼,来自于农村社会文化与教育发展严重失衡的问题。由此,孙慧芬由农民的自杀问题,沿坡讨源地追溯出危及农民生存的根由,并向当下社会发出深切叩问。

  梁鸿的《梁庄在中国》写了一群远离梁庄的梁庄人在外打拼的漂泊史和心灵史。外出务工的梁庄人,分布于城市与城镇的五行八作,而作者对他们的追踪与素描,也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有意味的是,作者一方面以他们个人的口述实录自然而然地叙说他们的打工、传销、相亲、做生意、打官司、恋爱等诸般人生与感受,一方面又以叙述者的视角追踪、采访、调查,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乡土情结、反思精神与终极关怀。可以说,这部作品以深厚的文学功底与社会学功力,由共名“梁庄”的城市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和精神状态,描摹出一个村庄中村民的变迁和伤痛,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从乡村到城市的艰难历程,也在一定意义上显示了当代知识分子介入当下社会,发挥能动作用的可能性。

  都市:纵向与横面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