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苏童——用一生承受以文字探索世界的苦与乐(2)

时间:2013-02-16 11:33:45 来源:川北在线编辑部

  答:其实我不觉得我有这个才能,我只不过利用了从童年开始,来自于家庭和之外的所有关于女性的记忆。观察生活是作家的技能,其实有时候只是本能,我从小不爱说话,因为自己不说话,所以特别留意别人说话,对别人的语言会有更深刻的记忆,记住了就能写作了。我不会虚设我的性别立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写作是一个戏仿、模仿的过程,有点接近于表演,写到女性的时候必须要把自己换成她,换不成是很正常的,但是要努力。有人说,因为他是男性作家所以女性形象写不好是正常的,其实是不正常的,我们现在所读到的大量女性形象大多是男性作家塑造的。写作中的戏仿和生活中的状态是比较分离的,戏仿、模仿的态度是决定这种性别角色是否成功的关键。一个男性作家对女性的研究、探索都在作品中完成,现实中的我看待女性就和其他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世界上基本上只有这两种性别,必须互相搀扶完成所有的人类大业。至于性别所隐喻的权力、斗争、平等、自由等,每个人有自己的解读方式。

  问:人生苦难并不多,是否也能把作品写得很深刻?

  答:苦难,对于一个作家意味着什么?一个生活在政治意识形态影响下的作家,他可能是一个被当成过右派的人,可能是一个在“文革”时代受过创伤的人,也可能是一个经历过改革开放,见证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变化的人。如果他的某一部分生活是苦难的,人们会习惯性地把这一部分生活夸大、演绎为一个作家所必须的生活,而忽略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看上去风平浪静的生活。哪一个是作家的写作资源,我认为在这里有很多认识误区,千万不能认为一个作家必须拥有不同于常人的生活才能创作,恰恰相反,提供 不衰的写作素材的,往往是那些被遮蔽的日常生活。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因为没有经历过苦难就对苦难失去了发言权,因为没有如意的爱情就失去了描绘爱情的能力。写作最奇妙的功能,就是让一个人拥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灵肉俱在的生活。一个作家可以不在意是否有过苦难的经历,但一定要信任作为一个普通人的那双眼睛对世界的认识和观察。

   关于改编及其他

  当你决定从事文学创作的时候,它一辈子都在骚扰你的灵魂。

  问:以《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你认为文学作品与改编电影的关系是怎样的?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