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新的理论动向 更新文学批评话语(5)
《北京文学》从2012年第1期开始,在“文化观察”栏目中组织讨论“中国新诗向何处去?”与以往诗歌问题讨论不同的是,这次讨论面向普通读者,其缘起即是读者来信表示对新诗不满,他们由诗歌爱好者变成了诗歌的陌路人。参与讨论的既有普通读者,也有 诗人、诗评家以及学者。刘再复坦言,他在读到这个栏目中陈原的《诗人已经变成了诗歌的敌人》一文后,有“振聋发聩”的感受。刘再复分析了诗歌式微的原因,“一是诗人们普遍缺少思想,从而未能对人类的生存困境作出诗的回应;二是诗人们普遍庸俗化,从而未能超越世俗功利的诱惑。”讨论中对当代新诗的批评不乏尖锐之声。贾爱军认为,当代诗歌正走在一条隔断历史并必将被历史所隔断的路上。陈原的批评直指诗人和作家的精神世界,认为他们的独立姿态基本完全丧失。陈超最担忧的则是“媒介语言”对诗性的蹊跷消解,“它以‘泛诗歌’、‘类诗歌’的姿态潜入诗歌,从内部稀释、软化诗歌,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或自我麻醉术。”也有论者认为应该看到当下诗歌的成绩。燎原说,当下诗歌是当代诗歌史上最为正常的时期,也是最富文本成果的时期之一。李少君认为,只有到了21世纪之后,新诗才真正被广泛接受,当代诗歌正处于一个上升状态。草根性是其重要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