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新的理论动向 更新文学批评话语(4)
文学现象、文本以及文学史写作是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自上世纪80年代“重写文学史”以来,文学史写作一直是常议常新的话题。周晓风认为,当前文学史写作存有危机,其表现为当代文学史写作与当代文学发展实践的错位以及当代文学史写作在理论方面的欠缺。
随着海外华裔作家在内地的影响日益壮大,新移民文学逐渐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新的热点话题。洪治纲将新移民文学放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视域中来考察,认为新移民文学带给中国当代文学的“异质性”在于:在审美内涵上,它呈现出强烈的济世情怀、载道意愿和多元文化的混杂性等特征;在审美形式上,它体现出鲜明的寓言化倾向、敏锐的空间意识、多变的文化视角等特点。新移民文学的强势崛起,既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资源,拓宽了中国当代作家的审美视野,也推动了中国文学不断融入世界文学之中。樊星探讨了新移民文学中的国民性问题,认为当代作家在走向世界的旅程中对于国民性的新认识显然已经不同于“五四”先驱者的批判意识,而更富有五味杂陈的复杂意味。申霞艳通过对严歌苓和张翎作品的分析,讨论了新移民文学中的民族想象问题,认为“他者”的文化视角使边缘化的移民拥有多维反思的可能。
此外,网络文学作为新媒体的产物,逐渐被纳入到学术研究的范畴。曾有批评家感叹,关于网络文学的研究文章不少,但几乎看不到一篇具体分析网络文学文本的论文。邵燕君的一篇评论网络小说《间客》的文章因此应该受到重视。邵燕君用“启蒙的绝境”和“娱乐至死”来描述中国网络文学的现实语境和国际语境,她在网络小说中发现了延续《平凡的世界》文学传统的作品《间客》,她认为这部小说以幻想的方式在“第二世界”重新立法,以个人英雄主义坚持启蒙立场,在困境下坚持“个人另类选择”的权利。王月关注到网络写作的产业化问题。他认为,进入21世纪,文学与媒介的关系异常紧密,文学生产的一切活动都未能离开媒介场的干预。资本对于网络写作者和网络经营者的诱导,新媒体技术带给大众的新鲜体验与欲求,多种合力开启网络写作的产业化运作过程,影响传统的文学生产、传播机制,甚至震荡整个文学生态。
学术争鸣愈加深化
《文学自由谈》从2012年第2期起接连数期发表关于西部文学的讨论,其起因是藏族作家严英秀的文章《“西部写作”的虚妄》,通过自己的写作经验反思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西部文学。严英秀认为,这种评论家似乎都在期待西部作家坚持写原汁原味的“西部文学”,但她认为:“从文学史的眼光看,从中国文学的全局观照,‘西部作家’这样一种提法曾经是有意义、也有意味的,但时光走到今天,我认为已经不存在这样一个整齐划一的‘西部作家’的群体。生活在西部的作家同样面临的是普遍的中国性境遇,没有谁因为‘西部’而可以置身事外,逍遥在千年的牧歌想象中,没有谁不被裹挟进强大而盲目的现代化洪流中,从根本上说,并不存在一个一成不变的‘西部’,‘西部’本身已面目模糊。”严英秀进而批评了目前仍然被人们欣赏的“西部文学”的写作状况:“有许多人在‘东部’陌生化的期待视野下进行着这样取巧的写作——在潜在的功利性美学目的、懒惰的思维、固定的套路下的写作。”阎小鹏认为,不能因为西部社会的巨大变化,就否定“西部文学”的存在价值和发展可能性。他认为:“西部永存,西部写作大有可为。西部独特的历史风云和文化组成,无疑是巨大的精神宝藏”,“应该直面‘西部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真实处境,穿越被固化的‘西部文学’表层色调,超越风俗民情等题材层面,开掘‘西部文学’丰富多彩的精神价值,重视普遍性的人道、人性以及‘人类性’的诸种内涵,绘制新型的‘西部文学’图景。”王贵禄则认为,应该将“西部文学”纳入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中。他还特别肯定了西部作家新世纪以来展现出的对文学性的坚守和对文学理想的执著,认为他们有效扭转了“伪后现代派小说”在叙事领域形成的颓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