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新的理论动向 更新文学批评话语(3)
陈晓明在《去历史化的大叙事——90年代以来“精神中国”的文学建构》一文中提出“精神中国”的概念,他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的思想意向解构了原有的宏大历史叙事,着眼点是小叙事,但这种小叙事又可以看成一种大叙事,因为它们对当代中国的精神文化建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以其独特的方式、从不同侧面构建当代中国的精神文化价值,从整体上进行一种精神中国的文学建构,这种建构包括文化想象、日常伦理、乡土记忆、自我经验、灵魂叩问等问题。
李建军认为,由于现代主义思潮和小说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带来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是“去作者化”倾向,这又必然导致小说创作在伦理层面的“去伦理化”趋势,导致作者道德意识的淡化和伦理作用的弱化,造成作者与人物及读者之间伦理关系的断裂,使得20世纪的现代主义小说理论和小说创作存在流于形式而缺乏伦理建构的弊端。鉴于此,我们应纠正“去作者化”的小说理念,克服非道德化、反交流的叙事方式,以便重归和继承伦理现实主义的叙事传统。
热点话题持续发酵
一些热点话题在2012年仍然得到理论批评界的重视。如文化自觉、中国经验、文学想象力等。批评家们注意到一个事实:文学创作和研究自新世纪以来,呈现出与以往文学传统不同的面貌,它冲击和动摇了原有的文学格局,文学表达和想象世界的经验方式也不断被更新。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和批评方法也需要面对新的文学格局不断更新。张炯认为,当代文学学科特点是既要建构当代文学史著作,又要追踪文学创作的 发展,同时还要展开多层次多视角多方法的批评。程光炜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存有诸多断裂,当代文学需要重建整体性。而重建当代文学的整体性,不仅要关注当代文学史与民国史、北洋史、晚清史的关系,还要重建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