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的海洋中打捞艺术的珠贝——九位诗人作品阅读印象(5)
再有就是很多诗人在艺术技法上别具匠心,能给人以陌生化的审美喜悦,这个特征的表现林林总总,并且几乎在每个诗人个体身上都能体会到。如吴乙一的《青梨》就在构思的巧妙上夺人耳目,它以“我”的叙述中两次出现的“青梨”为中心意象,绾结起“我”与“你”之间的情感交流的过程:从病友成为朋友,暑假“我”去“你”探望,“你”赠我青梨,而后因命运遭遇的差异“你”“我”几成陌路;结尾女儿递“我”青梨,与题呼应,这里的青梨是故事的连接物,也是生活、命运酸涩思考的隐喻与象征,从中不难发现诗的形而上内涵和诗人的良苦用心。徐俊国的《小学生守则》则以俏皮诙谐的语气和风格吸引读者的眼球,“从热爱大地一直热爱到一只不起眼的小蝌蚪/见了耕牛要敬礼不鄙视下岗蜜蜂/要给捕食的蚂蚁让路 兔子休息时别喧嚣/要勤快 及时给小草喝水 理发……”很久以来中小学生读物多是成人视角,它们固然深刻,但和童心、童趣相去甚远,结果只能是诗人自娱自乐,小读者们不买账,而这首给小学生提供精神指向正能量的诗却恰适地切合了童年视角和童年心理,着实令孩子们喜欢。林莉的《野地》句式、语法和想象也都出人意料,婉曲别致,“一条小路通往松树林,另外的/消失于草丛/雨后,每一根松针都悬垂 晶莹的水珠……二条一只灰雀,唧唧声,过大/过清脆——”它起得突兀,收得陡峭,断句随意,转换迅疾,让人阅读时难以马上就绪,但又拒绝不了其韵味的诱惑。
三
阅读九位诗人作品时最令我兴奋的是,他们在关注现时、现事和崇尚艺术本体等问题上是一致的,但并未因此而以共识规约任一个体的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每位诗人的个性张扬,使诗人间的风格呈现出姚黄魏紫、各臻其态的绚丽景观,而这一点恰好是个人化写作精神彻底到位的体现。读杜涯的诗犹如咀嚼橄榄,滋味苦涩而新鲜,清淡却绵长,她常连结质感的自然意象和抽象的思想意象,平静内敛之外有股说不清的感伤。扶桑的诗多沉湎于内心的澄净和独立,细腻、敏感、从容,女性味儿十足,看似视阈狭窄,实则有理想的灵魂深度,其直觉往往通向体验和思考的深邃。黑枣的诗仿似从平淡生活的泥土中开放出的精神花朵,对准故乡的吟唱自然朴素,其中一些比喻惊人越轨,极具冲击力。江非致力于乡土永恒的诗意空间建构的诗,抒情视野宽阔,多向度的艺术取向昭示着张力和鲜活,晚近的一些作品已有后现代味道。江一郎的诗总在底层生活的观照中,迈着寂寞、孤独的步子,有明显的动感,风格清冷拙朴。林莉的诗有牧歌的安宁情调和画面感,好似古典绝句,讲究节制和简约,温润清新。苏历铭的诗充满都市体验,理性内涵和沧桑感遇合,超越了简单抒情,有可喜的重量感。吴乙一的诗常表现人和社会“疾病”,同情和良知兼具,细节、语言精准,叙事技巧娴熟。徐俊国的诗善于传达乡村经验,构筑美、善世界,悲悯真诚的情感饱含令人动容的神力。从诗人们的多元姿态也可以看出,诗歌创作的竞技场宽阔无比,根本不存在谁挡谁路的问题,同时只有百花竞艳才能维护健康、平衡的艺术生态,任何一个流派、一个群体的总体风格都不该以牺牲个体的特征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