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台湾电影新政:大华语时代即将来临?(4)
在台湾,创作来源是辅导金制度,这种依赖性让台湾电影形成孤芳自赏的文艺风格。至少在多年前,这笔钱的动机是交给那些艺术导演拍片拿奖“为国争光”,提高国民政府在国际上的地位,它曾经缔造“新电影”时代,但也谋杀了台湾电影的商业性。目前,台湾电影仍然在辅导金的饥饿线上苦苦存活,正是因为台湾电影无法创造利润。在台湾,几乎没有人投资本土电影,甚至本地人的钱都流向内地、香港和好莱坞制作。
而当内地门户洞开,投资壁垒被打破,内地资本会不断涌入,资金链的重构很可能决定台湾电影的未来走向。但可以预料的是,这笔钱不会直接支援现今状况的台湾电影,而是倾向于资助更多有潜质的商业苗子,如苏照彬、陈正道、林书宇、蔡岳勋等等导演,而这些人都已经进入当代的合拍产业。
很明显的一点是,随着台湾电影的出口带动制作业的宽松和活络,会顺便带动台湾本土的电影创作成本和劳动力价值的迅速膨胀,原本就微薄可怜的辅导金就越来越变得如杯水车薪,愈发不够用于制作。长远来看,若合拍模式日益成熟,市场化的规则建立,实际上很有可能消解长期作为支柱的辅导金产业。
目前台湾电影产业中,超过六成是所谓“小清新”(图为《星空》剧照)
3. 题材变幻,小清新风格急转商业
目前台湾电影产业中,超过六成是所谓“小清新”,这受制于资金微薄的现实,而小清新则是省钱又出活的 方式。传统的作业方式,是申请一部分辅导金,再自筹部分,拍一部文艺气很强的作品走影展路线。整个台湾迄今为止,能称得上商业的导演,也只有老一辈的郭南宏、蔡扬名以及朱延平,新世纪的台湾电影则似乎只有两类:青春片和同志片。
焦雄屏说台湾永远拍不出《投名状》这样的大片,但在ECFA之后,台湾电影有足够的机会拍摄中高成本的制作,一个很好的现象就是蔡岳勋拍摄了《痞子英雄》这样有大制作风采的电影,即使它尚有制作粗糙和电视味浓厚的种种缺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钮承泽的电影也在商业化方面渐渐成熟,年底上映的周美玲的《花漾》亦是跨越台港的豪华演员阵容打造的大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