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台湾电影新政:大华语时代即将来临?(2)
两者都规定电影审查后不受配额限制,但很明显,ECFA给台湾电影的政策比CEPA更宽松,CEPA规定香港电影的定义是香港条例设立或建立的制片单位所拍摄的,拥有75%以上影片著作权的华语影片,而ECFA规定的台湾电影,著作权方面的要求为50%以上即可。
而对于合拍片的要求。ECFA和CEPA的尺度基本一致,故事情节或主要人物应与内地有关,内地主要演员不少于三分之一。对方言版本的上映问题,CEPA已经有明确的规定,能在广东等地区发行,而ECFA对“台语”版本还未有说明,但这个问题可能会等待进一步细化,届时可能登陆福建、广东等省份。
内地投资影院方面,CEPA规定港资可以用合资、合作的方式,但比例不许超过75%,ECFA仍参照《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合资项目同CEPA比例一致,合营项目的影院投资比例则不许超过49%。
所以对电影业来说,ECFA和CEPA的条款相似度极高,他们最大的意义是取消配额限制,内地市场对香港、台湾大规模开放,令这些电影可以“装箱上岸”。而CEPA也正是制定ECFA的重要参考文件。内地对待香港和台湾电影,其实已经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赛德克·巴莱》制作水准极高,但在内地市场表现不佳
2.两地生态:台湾地区比香港排外
历史上香港、台湾电影都有年产300部以上的时代,而现在它们的年产量却只有几十部。两地都分别经历过“新浪潮”和“新电影”的运动,但不同的是,香港人在类型化的同时保留了高度的商业性,台湾电影却进入艺术化的死巷。
所以目前合拍片中最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都几乎来自香港,此外他们还有徐克、王晶、陈嘉上、刘伟强等一大批商业导演,而在台湾,我们看到的只有电视里走出来的80后偶像演员,以及朱延平这样已经商业“失灵”的导演,而苏照彬的《剑雨》,魏德圣的《赛德克·巴莱》在内地表现不佳,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他们过于文艺的风格。
同样,意识形态也是个牵绊,香港已经是特区,意识形态上一致,台湾的问题显然复杂得多,所以对待内地电影,前者是消极抵触,后者是盲目排外。台湾人会下意识拒绝大陆电影,而他们看电影的方式也和香港不一样,只看他们认可的“明星阵容”和“民粹化”的题材,而目前合拍片中炙手可热的明星,于他们来说辨识度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