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两个达利大展 重审机械复制时代红与黑(6)

时间:2015-10-13 08:18:39 来源:新浪收藏

  尽管纯粹主义者的抗议声不绝,但艺术专家似乎对此不以为然。罗丹专家阿尔伯特·埃尔森(Albert Elsen)就表示“理论上讲,所有经过罗丹或其继承者(即法国政府/巴黎罗丹博物馆)授权的青铜雕塑都是真品”。他还透露说,即便是罗丹生前的雕塑作品 也不是由他本人签名的,“实际上,罗丹本人从未亲身参与其作品的浇铸工作,甚至据说他根本没有踏足过铸造厂一步。”而对这次来访的达利展,同样有人提出类 似的问题。

  机械复制时代,

  怎样书写艺术史?

  对于雕塑中翻铸复制的起源,沪上一雕塑家告诉《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记者,文艺复兴时代米开朗琪罗等早期雕塑大都是用石头雕琢的,到了19世纪 铜质雕塑等各种材料的雕塑才变得多起来。“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制作技术能力的提高,再加之商业化的发展,人们对雕塑需求的增加,使得各种材料的雕塑翻制 和复制变得越来越普遍。”此前相关报道也同样指出:“在艺术史中,只有早期的雕刻家会亲自创作独一无二的雕塑作品。而在十九世纪,大多数的雕塑家都会制作 最初的模具,将成品的制作拜托给专业人员。”而今这种情况更为普遍,雕塑专家称“当下很多雕塑家自己就画个草图,电脑里二维或者三维制作完,就让工厂去做 的情况是很多的”。

  技术革命、分工、复制……在社会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艺术何为?这些话题在20世纪初就引起了西方哲学界的广泛关注。德国著名美学家、哲学家瓦 尔特·本雅明曾于1930年代写过《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一书,后来成为其代表作。这本颠覆性的著作论述了技术革命在当代所孵化的新的艺术样式——机械复 制艺术。他从艺术生产理论出发,从制造技术的角度,剖析了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区别。有人将本雅明解读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叛逆者,因为“他认识到,通过机械 复制所形成的更大的艺术民主化,可以使艺术作品变得更加实用有效”,他似乎成了“法兰克福学派中难得对大众文化持肯定态度的理论家”;也有人不敢苟同,认 为本雅明对大众文化依然警惕、忧虑和不满。他提出“机械复制时代有科学技术,使得许多原作可以大量地复制,这种复制会使得艺术品失去了传统艺术那种的原真 性。这种原真性的即时即地性,使得传统艺术是‘独一无二的历史’”。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