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文博专家重走三峡考察纪实(4)

时间:2012-12-23 17:09:43 来源:川北在线综合报道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关强坦言,三峡文物抢救工作是我国第一次对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的文物古迹进行系统考古勘探的文物工程,集全国之力,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通过对井水湾、冉家路口、高家镇、烟墩堡等60余处旧石器中晚期遗址的发掘,建立了十万年以来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年代框架。通过对巴东楠木园遗址、秭归柳林溪遗址、朝天嘴遗址、中堡岛遗址、奉节老官庙遗址、丰都玉溪遗址、玉溪坪遗址、忠县哨棚嘴遗址、中坝遗址等遗址的发掘,建立了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通过对巫山双堰塘、云阳李家坝、开县余家坝、涪陵小田溪等多处遗址和墓地进行发掘,巴人和与巴文化有关的疑团得到了解决。

  截止到2009年,三峡库区共出土文物24万余件套,6万余件套属于较珍贵文物。2000年12月28日,中国三峡博物馆在重庆破土动工,它的任务是将三峡文物抢救与保护的成果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乌杨阙发现于2001年,因发现于忠县乌杨镇而得名,它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汉阙,如今“搬家”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微博]的大厅。刘豫川,也是当年的老团员,担任过重庆三峡博物馆的副馆长,他说,“三峡博物馆从三峡库区里面调拨了3000多件文物,主要用来办两个展览,一个是壮丽三峡,一个是远古巴渝。壮丽三峡我们讲清楚了三峡地区的人类怎么从204万年前走到今天。远古巴渝使巴文化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实体。

  2010年10月26日,三峡水库坝前水位达到设计的海拔175米,标志着三峡工程建设阶段顺利结束,也表明三峡工程建设阶段的文物抢救与保护工作基本结束。三峡文物保护与三峡建设工程、三峡移民工程一道,走过了“前三峡”时期,进入了“后三峡”时期。

  关强认为“后三峡”时期首先要做好消落区文物保护工作。消落区是指水库季节性水位涨落使库区被淹没土地周期性露出于水面的区域。三峡工程四期蓄水后,冬季蓄水发电水位为175米,夏季防洪水位降至145米,其间30米水位落差暴露出的区域就是消落区。据统计,三峡库区消落区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分布在湖北、重庆库区各区县。经初步核实,消落区内可能出露的地下文物点埋藏面积292.67平方米。

  另一位老团员台湾博物馆学研究专家陈国宁则十分关心出土文物保护成果的转化工作,“听说目前库区已经出土数十万件文物,还不包括有待整理、修复的文物标本,大量出土文物的整理、修复、入藏、研究、展示是一个更大的工程。尤其是出土文物的保护和展示,应尽量和曾经的民俗记忆相结合,淹没区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当时可能没有办法进行调查和保存,现在应赶紧进行相关的抢救。”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