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文博专家重走三峡考察纪实(3)

时间:2012-12-23 17:09:43 来源:川北在线综合报道

  白鹤梁的枯水题刻,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美誉,同时它又是弥足珍贵的石刻艺术品,有文人骚客题写的诗文2万余字,人称“水下碑林”,这道长约1600米、宽约15米的天然石梁,每到枯水期才会浮出水面。它的上面刻有自唐代广德元年至20世纪初共1200年间72个年份的枯水情况,逢到枯水时,古人就在枯水线刻上鱼形图案,当地人因而俗称白鹤梁为“石鱼”。“我们当年很幸运,十年才一现的石鱼,难得地重见了天日。现在想来,那也许是它最后一次以这种方式和世人晤面了。当时白鹤梁如何保护尚未有定论,今天已经建成了难得一见的水下遗址博物馆,听说国家的总投资近1.7亿,是整个三峡文物保护中最大的一笔,令人惊叹。”台湾南华大学视媒系教授江美英说。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张柏也全程参与了当年的考察,后来又见证了三峡的文物保护,他感慨万端地说,“三峡工程于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9年全部完工,国家文物保护方面共投入资金19亿元,7000余名考古工作者在沿线各地共发掘出土文物24万件,基本完成了对白鹤梁、石宝寨、屈原祠等1087处不可移动文物的抢救与保护。以这些文物古迹为载体,长江沿岸悠悠千年的文脉得以传承,如今它们还都在,还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融入当代的生活,这是最令人欣慰的。”

  文物保护的“后三峡”时期任重道远

  正如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为三峡文物殚精竭虑的已故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所言,在三峡这一片区域内,交错着石器时代、巴人文化、秦文化、中原文化数千年来奔流冲撞的脉络,是中华古文化一个重要的分布地区,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因此除了关注地面的不可移动文物,地下文物的抢救一直也是重中之重。

  从1993年开始,全国10个省市的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坝区进行了近万平方米的发掘。在三峡工程坝址——中堡岛遗址上,考古工作者共清理墓葬、灰坑、窑藏、房基等200多座,抢救出中堡岛历史上最后一批宝贵的考古资料。1994年,为了彻底了解掌握三峡库区文物的状况,国家文物局组织全国30多家文物考古、古建筑、人类等学科的5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了三峡文物保护规划小组,对三峡地区文物开展了大规模的复查、调查和试掘工作。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