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文博专家重走三峡考察纪实(2)
作为屈原故里和王昭君故里的秭归县,是中国文人心有千千结的地方,然而秭归是当年三峡工程被淹的县城中首当其冲的一座。湖北省文物局局长沈海宁说,三峡湖北库区地面文物保护的最大工程便是将原位于秭归新滩淹没区的明清古民居集中迁建于新县城凤凰山上,如今新滩明清民居24处地面建筑已完成复建。包括了青滩水府庙、江渎庙、紫光阁24处古民居、归州古城门、屈原故里牌坊、屈子桥等,这也是三峡库区最大的地面文物复建工程。2007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屈原祠比过去大了3倍不止,郭沫若题写的“屈原祠”三个字依然苍劲。凤凰山古建筑群的对面便是雄伟的三峡大坝,是看高峡出平湖的 位置。只是“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的景致恐怕是再也体会不到了。三峡大坝建成后,受淹没影响的地区包括22个县、市、区,秭归、巴东、巫山、奉节、云阳、万州、忠县、丰都这些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大多迁走建了新城,水面淹没和移民迁建区范围内存在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古迹,自然成为抢救的重点。一些重要的民居大多选择了类似凤凰山古建筑群这样的集中展示方式。
与屈原祠一同被称为三峡工程中“四大国宝工程”的还有云阳的张飞庙、忠县的石宝寨和涪陵的白鹤梁。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任王鲁茂也是当年的老团员,他告诉记者,“张飞庙原来在云阳的老县城,异地重建是大家一致通过的,但选址的时候争论非常大,光是选址争论起码是三年以上,当时重庆市所有的领导都到了云阳。云阳希望就移到新县城这边来,建成一个公园,向市民开放。但张飞庙的核心价值在于依托高山面对大江,和县城隔江相望,因此找到同样的山势非常重要,后来的迁建方案,还是修建在新县城的对面了,门还是朝向城东方向,并且迁完以后还是像旧的张飞庙一样。”
“这次看到张飞庙的‘江上清风’那几个字,我以为它还坐落在原来的地方,可是一问才知道已经南移了30多华里。”台湾地质学家杨昭南认为,以张飞庙为代表的异地复建文物,不仅使原有古建的结构与形态得以保存,而且在甄选新址时充分考虑到了与原址相似的环境,这体现了大陆文保工作者的专业与用心。
有“长江明珠”之称的石宝寨是我国现存体积最大、层数最多的穿斗式木结构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经康熙、乾隆年间修建完善。而大坝建成后,石宝寨周围将形成一个120多亩的水面湖泊。为了抢救这一极具价值的文物,专家们提出了“就地保护,护坡仰墙”的方案,即沿玉印山周围修筑一圈护坡,保护山体。同时在护坡上修建1米高的仰墙,把整个山寨圈围起来。此次重走,我们看到一道50米高的水泥挡墙组成的贴坡围堤将12层高的石宝寨转在中央,再通过一座长达四百米的浮桥,才能进入巨型围堤。“很多人嘲笑如今的石宝寨远看像一个巨大的盆景,但你真正来到它的脚下,爬到它的顶端,看到的依然是万里风烟接素秋的风景,这座宏伟的建筑依然在原址保护着,有一天,技术先进了,想出更好的办法了,这个围堤也许是可以去掉的。”王鲁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