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事业将成为小康社会的新标志

时间:2020-05-19 06:53:05 来源:川北在线原创(guangyuanol.cn)
   今年抗疫期间,全国博物馆系统推出了2000多个线上展览,总浏览量超过50亿人次。5月18日,2020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在南京博物院举办。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此次活动首次尝试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方式,通过5G网络对主会场活动全程直播。2020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在南京博物院举办。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致辞中介绍,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已备案博物馆达5535家,比上年增加181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1710家(新京报网2020年5月18日)。
 
  由此可见,博物馆事业不仅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公益事业,而且是小康社会的新标志。当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之后,社会的基本矛盾就会从经济贫穷走向更多的精神需求。而且,这种精神需求将会日益强烈。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年轻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人们的综合文化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其次是,由于工业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劳动者能够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其三,由于外出旅游拥挤现象十分严重,而且有些人已经对国内外旅游景区有过多次旅游,已经不再愿意外出旅游,而是想更多地了解一些中国的历史文化知识。所以,人们将会越来越重视博物馆的展览。
 
  正如我国唐代皇帝李世民先生所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尤其是城市中的中老年朋友,将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到博物馆去看一看。而且,这也是那些拥有较高学历年轻人的精神需求。因为,博物馆里的许多历史文物都是会说话的历史。而且,只有通过观看国宝级文物,才能充分认识到为什么我们中华民族能够被举世公认为文明古国。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就不会对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有一个清醒而又深刻的认识。因为很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在大学学习期间选修的并不是历史专业课程,而是其它五花八门的专业课程。所以,将来会有更多高学历的年轻人到博物馆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充电。
 
  记得,我国当代 作家廖沫沙先生在《廖沫沙近作选•走历史的必由之路》一书中曾经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我们的祖国之所以能被世界各国称之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其它众多国家所没有的国宝级历史文物证据。而且,我们国家地域辽阔,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国宝级文物,可以让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和公众尽情观赏和考察学习。这说明,大力发展博物馆公益事业将会更有利于扩大和深化改革开放;这说明,我们国家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力。作为中国公民既有责任又有义务,在对外交往中积极主动地向外国朋友热情宣传我们伟大祖国所拥有的五千多年灿烂文明史。
 
  事实证明,我们国家需要建设更多的博物馆。因为,在全国各地仍然有众多国宝级文物没有得到依法妥善安全保管。只有把许许多多国宝级的文物转移到具有依法专业保管的博物馆,才能依法制止国宝级文物的人为破坏,才能使国宝级文物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依法保护。因为,国宝级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我们只有进一步加强依法保护措施,才能不愧对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国宝级文物,我们才能对得起历朝历代的祖宗,我们才能对得起将来的子孙后代,我们才能不变成历史的罪人。
 
  事实证明,只有依法进一步加强博物馆建设事业,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这是我国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新标志。(郭喜林)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