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科:学术与人文不能分裂(2)

时间:2013-02-04 07:03:32 来源:川北在线编辑部

  在研究生教育中,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指导教师也往往重点要求学生学习规范,甚至将如何写好一篇学术论文作为目的本身,而不是选取一个问题展开具有科学意义的研究。研究问题的价值性让位于研究问题的操作性。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细小局促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偏执到摸着大象的鼻子论证大象是一条蛇的诡辩,比比皆是。其实,学生学习人文学科的论文写作,人文目的与工具手段不应该是各自独立的。放弃人文——目的定位的工具——技术演练,无论如何不会产生 的学位论文和 毕业生,也难以造就合格的创造性人才。目前,我国的研究生人才教育,从规模上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领先者,而教育的质量,亟需提高的内容包括论文写作的质量。显然,论文只是符合一系列的技术和操作规范,这是一个很低的要求,不符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标准。而对他们的论文放低要求,就难免有制造学术垃圾的指责。

  惟技术规范是求的做法,甚至到了自以为是、津津乐道的地步,这种学风与文风,有时含有炫技的成分。何为受过专业训练?在某些人看来,就是会使用一系列的工具,论文中有似新非新的论据排列和魔方般的组合,有常人难见的新异说辞,有大量的参考文献和丰富的外文征引,等等,但没有有价值的思想、没有情到深处的人文关怀、没有抓住根本的彻底。这种学风和文风,越来越像声名狼藉的商业大片,在“大投资大回报”观念影响之下的技术主义思维——过分追求影片的技术表现和视觉冲击力,而忽视对电影本身内容的创作。

  技术主义的奴隶,导致了“揭秘”文化的流行,甚至在一些 文化学者中也在所难免。撷取某个历史片段,在文献断裂处虚构因果关系,虚构是非恩怨,由此窥见自己所设定的人性局限性、历史局限性,从而形成所谓的“揭秘”文化。我们可以仔细观察近年来的各种揭秘现象,大多数所谓的揭秘,不过是炒冷饭,不过是故弄玄虚,不过是矫情的反弹琵琶,不过是故意“反着讲”的颠倒是非。这加重了当前的学术浮躁情绪。更为严重的是,他们的偏执思维,孜孜以求个别细节的面面俱到,在罅隙处深文周纳、大费周章,得出惊人视听的结论,但却丧失了对整个画面的准确把握,这助长了诡辩作风的流行和相对主义的亦是亦非。比如,地球是圆的,但他们却指着机场跑道说,地球是直线的,并且用这个“细节”进行反科学的诡辩。在社会科学方面,这加重了社会上“流言”文化对严肃历史和民族文化的解构,以至于学校对于儿童的历史文化教育失效,学生要经常回家问父母:这是真的吗?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