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科:学术与人文不能分裂

时间:2013-02-04 07:03:32 来源:川北在线编辑部

   新时期以来,我国的学术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文学科的学科化建设得到空前展开,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也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虽然我们的学术研究与国外先进国家所达到的高度还有相当距离,但与自己的纵向历史相比,可以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和规模。

  成绩虽然是主要的,但是,学术研究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有目共睹的。近些年来,人们对某些专家水平、学术著作、学术成果的抱怨越来越多,学术体制不尽合理的问题也被反映出来,学术失范、剽窃、造假等不端行为也有所增加。更令人担忧的是,一种打着“纯学术”之名的“假、长、空”写作,蔓延着招摇过市,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就是在学风与文风上的一种技术主义。在技术主义者的眼里,构成一篇论文的技术因素是至上的,原始资料、规范、数据、工具、参考文献等是主要的,而思想、价值、评价等是主观的,所以是次要的,甚至可以忽略。因为后者因人而异,所有的观点都是相对的,无所谓先进与落后之别,无所谓美丑之分,甚至无所谓对错之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论文生产越来越多,但同一问题的评价、辨析、辩驳却越来越少,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没有随着阅读论文的增加而深化或提高。

  换言之,人们越来越不愿意站立在当下现实关系基础上对话,不愿意讨论,不愿意说服,而愿意对着数字、文献资料、某一公案自我演练,画地为牢,自说自话。即使论题集中或同一主题的学术讨论会,人们也心安理得地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井水不犯河水。选题重复没有关系,只要有新材料即可;有新材料得不出任 结论也没有关系,操练这些材料符合规范成文即可,这就形成了“新材料”崇拜。虽然人们不愿意思想交锋,但“你说东来我偏西”的故作分歧,低水平的偏执一端、“片面的深刻”却不少见。这种情况下,知识循环无法良性运行,认识分歧依然故我,对话依然是一种发泄式的抱怨。如果知识分子包括人文知识分子在写作时放弃了“以理服人”的率先垂范,那么整个社会的跟进逻辑就会更加混乱,或者充满怪气、怨气与戾气。

  缺乏在历史与现实结合处的理论展开,放弃将人们的认识提高一步的升华努力,更不用说那些娱乐化的“揭秘”学术了,它们以贩卖噱头为主,巧辞伪饰,使历史与人物的本来面目颠倒,是非不分,他们的众声合唱,产生了众多的效仿者,遂使越来越多的论文成为学术体制或强势媒体市场的产物,而不是思想成果、精神创造的产物,不是价值确认妍媸分明的产物,不是审美升华的产物。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