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奕:徘徊于“尴尬”与“风流”之间(8)
然而,处于世俗生活中的“老王”又总是难以摆脱日常生活的羁绊和消磨,他那份执着的热忱和寻根究底的勇气总是被俗世击得粉碎,他的自省自嘲、文化思考总是不可避免地变成了文人无可奈何的尴尬。正如《生活》中那位哲学家所言:“一个有慧根的人,一个有灵性的人,一个有见解的人,一个有希望的人,被平庸的日常生活磨损成了什么样子!”这是一代有智性的知识分子的宿命。他们的生存方式和思考习惯存在于自己的心灵空间里,保留着个性化的气质和传统。他们欲“风流”潇洒,欲超然自得,有时却偏偏不尴不尬,不伦不类。所以他们总显得与这个时代和社会有些格格不入,虽然他们想方设法地寻找与别人的共同话语,寻求沟通和理解,但依然常常被人误会和嘲笑。“老王”把一峰骆驼怪叫的原因想象得高深莫测,对生物学家“简单”、“粗鄙”的解释嗤之以鼻,可他能轻易地否定科学吗?他的歌声让人难以忍受,但仍坚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他的这一举动却被老伴斥为“脸皮太厚”。当对于天天走风景区的“西风古道”感到厌倦了时,他由鲁迅关于“路”的那句名言获得启发,决心重新打通一条新路。结果苦寻不得竟还迷了路,直到最后找到原路返回才安了心……“老王”想要“风流”一点,但总落得一个“尴尬”的境地,让我们忍俊不禁。在俗世中,像“老王”这样的知识分子想要保存自我,保持清高,实在有些力不从心。
但“老王”又有圆通世故、睿智机敏的一面,他总尽其所能地调节和平衡着自己与世俗生活之间的矛盾,竭力地去适应这个时代。当他自知囿于物与事时,他也会试着去寻求自我解脱;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回答诘问时,他偶尔也干脆放弃;有时对一些事情和问题实在难以释然时,他就以自嘲的方式予以缓解;在追求浪漫一点、感性一点、“形而上”一点却屡屡受挫时,他也学着慢慢去接受实实在在的现实……总之,他尽量地去缓和矛盾,消除悖谬,维持内心平衡,化“尴尬”为“风流”,而这似乎也颇有些“老庄”的风骨。辗转于世俗生活与文化境遇之间的“老王”,既难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法和生存方式,又无法逃避客观存在的日常生活。所以,他无奈地在“尴尬”与“风流”中徘徊,在“风流”中“尴尬”,变“尴尬”为“风流”,而这也正是王蒙所代表的一代智性知识分子的遭遇所在。世俗生活成为王蒙和“老王”们不能回避的生存载体,在这个空间里,他们既面临来自世俗的消蚀力量又面临文化境遇赋予自己的底质,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形成了一个可爱又可恨的夹缝,如何游刃有余地行走其中成了对“老王”最大的挑战。
四、常态的隐喻:生活表象中含蓄的哲理性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