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华语小片佳作观察:赢了口碑,输了票房(5)
许鞍华曾说:“我去拍文艺片,并希望它能拍出来卖座的方式,是用 演员。”在不影响创作初衷的情况下,这句话也许是小片电影人值得借鉴的战略之一。《观音山》和《二次曝光》成为“能卖”的艺术片,范冰冰居功至伟。毕竟,从战术层面,明星确实是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因素之一。
《失恋33天》和《泰囧》的成功案例,起码也说明了有创意、有诚意的营销宣传,是可以多招揽一些观众的。很多艺术小片,宣发时的操作,常常本末倒置,非要按照商业片体量上马,手段又偏低俗,实则这样既不能赢来主流观众,甚至对“目标消费者”也产生了混淆,其实,踏踏实实宣扬艺术,并不丢人,做好长尾,未尝不会成功。
结语:尽管2012年华语小片佳作大多陷入“叫好不叫座”的怪圈,但却体现了电影人 的创作才华和不凡的艺术水准,在某种程度,象征着华语电影蕴藏的勃勃生机。如果影迷能够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欣赏此种类型电影中的佳作,或许会看到别样于大制作商业片之外的惊喜。而社会各界包括政府、媒体、院线、电影从业人员、投资人在内,都应予以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关注。或许,这些尚未获得大资本注入的电影的主创正是华语电影值得期待的未来。
导演说:
“《艋舺》我采用了全面参与,主动出击的战略。我又和强势的好莱坞推广公司合作,不断的制造话题,满足媒体,让人们关注,最后《艋舺》上映时在台湾是破天荒的用了161个拷贝。”
——钮承泽
投资人说:
“除了大片以外,怎么样把小众电影做好,应该需要有很多人的努力才可以。我觉得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小众电影的市场还期望的。”
——江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