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艺术家拯救疲弱的当代艺术拍卖(4)
艺术市场的整体生态也逐渐变化。“曾经一段时间,市场是西方人扶植起来的。有人为‘后89戴上了‘后殖民的帽子,也是这个原因。现在,中国人有 了收藏群体,这一代艺术家的市场也就与上一代有了很大不同。”伍劲说。同时,从市场操作的角度,他还指出:张晓刚那一批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已经在高位进行了 交易,目前已经缺乏交易的动能。市场需要寻找新的对象。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2011年之后,70后艺术家迎来了一轮集体爆发。自2011年起,贾蔼力的作品连年在苏富比、佳士得、保利、嘉德等国内外重要 拍卖行上拍,并全部成交。今年春拍,他的《早安,世界 (三联作)》在香港苏富比春拍夜场以1328万港元(约合1071万元人民币)价格成交,刷新 “70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价,也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2012年,王光乐作品《水磨石》(2004年作,成交价104万港元)首次在香港苏富比 春拍突破百万大关。也是从2011年开始,郝量的作品连年在苏富比、佳士得、保利、嘉德等国内外重要拍卖行上拍,并同样保持着几乎100%的成交率和持续 创新高的态势。
对目前的扶摇直上,也有质疑与担忧。BANK画廊创始人马修·博利塞维奇认为:对于艺术家而言,过早的高价也可能透支艺术家未来的市场潜力,打乱他 们的职业轨迹。“如果没有充分的积累,就可能过早遇到天花板。而对于从未介入二级市场的艺术家而言,一级市场对其的培育就显得更为重要。“培养艺术家就像 烹饪要小火慢炖,不能着急。”他说。
刘韡(中国,1972年出生),《紫气》,2009年作。 300万落槌。 油彩画布
仇晓飞(中国,1977年出生),《肢僵硬》,2009年作。 160万落槌
陈天灼(中国,1985年出生),《眼》,2013年作 22万落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