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三为上灯日记得1忌1吃4要做 寓意来年红红火火
杨公是何许人也?为何对老百姓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原来杨公名为杨筠松,是唐代人,为中国四大堪舆明师之一。因其一生用所学堪舆之术以救善良、善德之人之贫苦,深得民心。关于“杨公忌”的来源传说很多,有人认为是与玉皇大帝处死杨公的十三个儿子有关,也有人认为是与杨公被奸人所害十三次,却大难不死有关。
1吃:吃汤圆
“上灯圆子落灯面”这是扬州人流传的俗语,意思是在“上灯日”,也就是正月十三晚上,一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吃一碗热乎乎的汤圆。汤圆中因为有一个“圆”字,再加上形状圆滚且颜色洁白,如同远方一轮皎洁的月亮挂在空中,寓意阖家团圆美好,同时表达了古代人民对幸福生活的一种向往和期盼。
许多人印象中汤圆就是元宵,不应该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吗?其实汤圆与元宵是有区别的,其做法不同,汤圆突出的是“包”,而元宵突出的是“滚”。虽然元宵和汤圆同为糯米做的,但元宵是先将馅做好,然后让馅在机器上滚动,湵上一层厚厚的糯米粉,表明较干,口感劲道;而汤圆则是先将糯米面和好醒透,压成饼状,再将馅放入中间包裹起来,然后搓成乒乓球大小的圆球。汤圆表面较软,口感细致软滑,比元宵更容易煮熟,个人认为汤圆以猪油黑芝麻馅口最香。正月十三吃的是汤圆,而十五吃的是元宵。
1要做:点灶灯
点灯可以说是正月十三民间最重要的活动。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因此从上灯到落灯界时有6天之长。民间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民间灯花制作也是颇为讲究,除颜色要选五种外,制作之前必须要把手洗干净,还要准备一块湿布,防止在“捻”灯花的过程中手太光滑无法“捻”动灯花。灯花必须用手“捻”,“拧”或“捏”都是不可以的。
3要做:祭祀关公
因为关公为众人心中“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因此在西安等一些地方,都有正月十三祭拜关公的习俗,祈福求好运。在祭祀关公时,一定不能少了一种叫“添碟子”的贡品,现代多数人不了解这个“添碟子”,实际上这种“添碟子”是由一颗颗饱满的大黄豆排列成一溜溜屋檐,再由多种彩色豆子、瓜子、桃仁等由竹棍嵌接,然后一层层码在几个碟子上,架起来仿照亭台楼阁而进行造型,不失为精巧。此为西安独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俗称“添碟子”。
4 做:放海灯
传说正月十五是海龙王的生日,这一天渔民们会携家带口在海岸的沙滩上摆设一张祭台,台上有猪头、鲤鱼、馒头面点等祭品,随后燃烟花爆竹,把制作精美写满祝福的船灯放入大海,祈求一帆风顺,幸福平安。与此同时,渔民还会举办各种形式的祭海活动,纷纷面朝大海行叩拜礼,祈盼新年风调雨顺,渔业大丰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有些过年传统习俗也会发生变化。例如一些较开明的宗族开始推行男女平等,让新生女婴在祠堂上灯,并将女婴的名字记入到族谱中,赋予现代的“上灯”习俗与过去“上灯”完全不同的新内涵,充分体现了社会风俗的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