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内,不能有一盏为造假者亮起的“绿灯”
时间:2025-11-19 23:05:49 来源:川北在线原创(guangyuanol.cn)
日前,江苏科技大学前首席科学家郭某的“履历神话”轰然倒塌,引发舆论哗然。据该校官方微博通报,郭某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学校已解除与其的聘用协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这起事件不仅揭露了个人诚信的沦陷,更暴露出高校人才引进机制的深层漏洞。当本该作为学术净土的象牙塔为造假者大开绿灯,我们不得不追问:高校的科研诚信与人才把关底线何在?
细看郭某事件,管理主体的缺位与举报渠道的不畅尤为突出。在郭某事件中,涉事高校的人才把关机制几乎形同虚设。“首席科学家”作为高校科研领域的核心岗位,其选拔聘用理当经过最严格的审核。然而,郭某简历中多项涉嫌造假的内容,如“陕西省高考状元”“三一集团欧洲公司总工程师”等光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竟能畅通无阻地通过审核、一路“绿灯”,这反映出人才把关机制几乎形同虚设。
类似问题并非孤例。通过8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调查组通报的北京协和医学院董某莹案,我们不难看出高校人才审核机制的失守显然已成系统性顽疾。董某莹通过伪造北京科技大学成绩单、抄袭他人博士学位论文、不当署名学术论文等行为,一路突破材料审核、论文答辩、资格审查等多重关卡。更荒诞的是,其姑姑班某娟利用职务之便伪造成绩单,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务处马某仅凭一张打印件即完成审核,暴露了高校在“唯学历”导向下的形式主义审核逻辑。
更令人担忧的是,郭某事件曝光前,校内举报渠道是否畅通?教师和学生对郭某的资质和能力是否存在疑问?这些疑问能否通过有效渠道反映并得到重视?如果高校内部缺乏便捷、安全、有效的举报机制,或者对师生反映置若罔闻,学术不端甚至更过分的行为就很难被及时发现和制止。
事件曝光后的善后同样关键。江苏科技大学在通报中提到,已对郭某团队师生进行了妥善安排,这是危机处理中不可或缺的人性化举措。学术不端事件的受害者不仅是学术生态和公共利益,还包括那些在不知情情况下加入团队的学生和青年教师。他们的学业、研究和职业发展不应因导师的过错而受到不可逆的损害。学校有责任为这些学生重新安排导师,为青年教师提供职业发展支持,最大限度减少事件对他们的负面影响。
同时,我们必须强调严肃追责的重要性。处理此类事件不能仅止于对直接责任人的处理,更要溯及人才引进过程中的每一道审核环节,对失职渎职的连带人员进行问责。只有让每一个环节的审核者都感受到责任的重力,才能形成有效震慑,从源头上杜绝“绿灯”乱开。
以案为鉴,我们需要从机制层面系统筑牢防线。一方面,高校应彻底破除“唯履历论”的选人惯性,建立可溯源、多维度信息核验机制,并压实审核者责任,杜绝“集体负责”却“无人担责”的局面。另一方面,要推动建立覆盖人才引进、项目管理、成果验收的全过程监督体系。
在治理手段上,必须拿出更坚决的态度,对学术不端行为坚持“零容忍”,通过公开通报、学术禁入、终身追责等方式提高造假成本。此外,还需加快推进以创新价值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从根源上消解造假的功利动机。
学术诚信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应融入每一次人才选拔、每一项科研管理、每一次成果审核的价值坚守。期待江苏科技大学及其他高校能真正以此为鉴,从严治理、正本清源,让象牙塔内不再有随便的“绿灯”,让学术造假彻底失去市场。(陈博龙)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