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假数据”成为“真依据”
时间:2025-11-18 23:17:12 来源:川北在线原创(guangyuanol.cn)
统计岂能掺假?数据焉能美容?近日,半月谈公众号揭露了一些地方和部门出现新型、隐形统计数据造假现象:以会议等形式“调度”数据,相互之间“跑数要数”,用补贴等名义“购买”数据……绞尽脑汁造“假数据”粉饰基层“新发展”,极易适得其反。
统计数据能够直观反映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然而在基层却存在“预填报”“冒名编造”“异地购买”等造假行为,继而出现统计与实际两张皮的现象。如此注水数据不仅无法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真实面貌,更是掩盖了基层发展存在的真问题,若成为决策依据,贻误的是发展时机,损害的是政府公信力,耽误的是基层事业。
统计造假为何久治不愈?其根源仍在政绩观错位上。一些领导干部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抱着“政绩不够,数字来凑”“数字好看好做官”的政绩观念,把统计数据当作升迁的“垫脚石”。片面追求项目产值、招商引资等显性指标的光鲜亮丽,却忽视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等隐性政绩的扎实积累。在这种扭曲的政绩焦虑下,一些干部不是脚踏实地谋发展,而是挖空心思编数据,甚至不惜以数据注水来制造发展假象。另外,地方考核评价指标不合理,层层加码的考核体系进一步加剧了统计造假冲动。部分地区制定的考核目标脱离地方实际,一味追求增速领跑、排名靠前,将数据增幅、招商引资等量化指标与干部奖惩直接挂钩,甚至出现“末位淘汰”“一票否决”等硬性约束。基层干部迫于数据达标才能保位子的现实压力,明知任务超出承受能力,却不得不通过虚报产值、拆分项目、重复计算等方式“凑数交差”。当考核指挥棒过度倾斜于数字结果而非实际成效,基层便陷入完不成任务就造假,造了假又怕追责的两难境地。此外,统计监督的效能仍显不足。当下统计造假手段愈发隐蔽,给督察工作造成极大阻碍。一些地方不再直接篡改数据,而是采用“技术处理”或是从源头干预原始数据采集,让虚假数据看似合理合规,面对跨领域、多层级的复杂造假手法,精准识别能力不足。
根治统计造假,仍需在思想上发力,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正确政绩观教育贯穿始终,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基层调研体验等方式,破除“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错误认知,引导干部深刻认识到数据真实是政绩底线,把心思和精力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从追求数据好看转向创造实在业绩。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坚决破除“唯数据论”的考核导向,建立“潜显结合”的考核机制,既看企业税收、园区产值等量化指标,更重民生改善、生态效益、群众满意度等隐性成效。合理设定差异化考核目标,根据地区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分类制定指标,避免层层加码。强化全流程监察效能。持续开展统计督察专项行动,健全统计督察与纪检监察联动机制,对重大统计造假问题线索直查直办、严肃问责。同时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构建数据质量监测平台,对异常波动、逻辑矛盾的数据自动预警,切实维护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权威性。(冯琴)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