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规立矩,预制菜方能行稳致远

时间:2025-09-29 23:36:02 来源:川北在线原创(guangyuanol.cn)
  近期,知名企业家罗永浩与餐饮品牌西贝的争议,将预制菜推至舆论中心,折射出其在快速扩张中面临的信任与透明度挑战。预制菜作为现代效率需求的体现,已深入日常生活,但其健康发展不能仅靠市场,必须依靠规则保障安全、智慧平衡传统,才能真正融入中国人的日常与情感。唯有以规矩护航便捷,以监管筑牢安全,以温情守护饮食文化,预制菜才能在效率与人文之间找到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便捷,需要规则的护航。现代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双职工家庭、“996”工作制成为常态,花一两个小时做一顿晚饭,对很多人来说已成奢侈。预制菜的出现,恰是社会分工细化与食品工业发展的自然结果,它为忙碌的都市人提供了一种高效的饮食解决方案。然而,效率若失去约束,就容易滑向混乱。政府此时应当扮演冷静的“规则制定者”角色,不是要限制创新,而是要建立起从原料采购到加工配送、从标签标识到售后追溯的全链条标准体系。例如,在包装显著位置强制标注菜品类型和核心营养成分,为合规企业撑起“保护伞”,同时为行业划定不可逾越的红线。唯有如此,“便捷”才能建立在“安心”的基础之上。
 
  安全,仰仗监管的锋芒。消费者普遍关心菜品保存时间、添加剂使用和营养保留等问题,这些是预制菜行业必须正视的信任大考。便捷,绝不能成为降低安全标准的理由。政府的监管不能停留在“发证审批”,而要更多转向“事中事后”的常态化监督。抽检不应是“一阵风”,而应随机、突击、带点“威慑感”。通过“双随机、一公开”机制,结合大数据对消费投诉与生产批次进行实时关联,建立“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机制,才能让企业真正把食品安全视为生命线。监管有了锋芒,公众的“舌尖安全”才不会悬在半空。
 
  传统,呼唤温情的引领。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从来不止于吃饱。刀工火候的讲究、地方风味的积淀、灶台边团聚的温度,都是盘中餐之外的“人情味”。当预制菜以标准化、工业化的方式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有人担心那些独特的“锅气”和“家乡味”会被冲淡。在这方面,政府应超越单纯的产业管理思维,多一份文化守护的视角。例如,鼓励企业将非遗技艺、地方特色与现代工艺结合,推出“有灵魂”的预制产品;在公众教育中,倡导家庭烹饪的情感价值,平衡“快饮食”与“慢生活”;在城市规划中,为传统菜市场、小吃街区留出空间,让市井烟火得以延续。我们要追求的,不是“快”取代“慢”,而是让效率为人服务,而不是让人被效率绑架。
 
  预制菜虽小,却是观察社会治理水平的一扇窗口。它要求政府不再只是“管理者”,更要成为“服务者”“监督者”和“引路人”。通过建立有远见的规则、保持不敢松懈的监管、传递有人情味的引导,我们方能在效率与温情、现代与传统之间,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说到底,预制菜的治理,是一场关于发展速度与生活品质的长期对话。管理的艺术,或许正体现在:让这道工业化时代的菜肴,既能满足现代人对便捷的追求,也不辜负我们对生活本真的热望。(胡蝶)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