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现实里——2012年作者纪录片印象(4)
获奖当天,金华青在微博里写了这样一句话:“这奖应是颁给浙江卫视更确切。”并且@了自己的老板——浙江卫视 夏陈安。浙江卫视的文化软实力不仅体现在“中国好声音”这样的娱乐节目上,还体现在它一直保留了纪录片创作团队和《人文深呼吸》等纪录片栏目。
2008年至今,金华青一共完成了4部纪录片。《尘埃》调查的是在深圳打工的湖南矽肺病患者,《追梦人》关注的是横店影视基地群众演员,《孤城》则展现了玉门油田留守职工的生活,关心的都是小人物的命运。尽管他一再强调自己“体制内”的身份,但作品无一例外地呈现出作者纪录片的气质。
1990年代兴起中国纪录片运动以来,很多重要的作品,都曾与主流电视媒体有着某种关联,有些是出自“体制内”纪录片导演之手,有些干脆就是电视台立项的纪录片作品。进入2000年后,由于电视泛娱乐化的大环境,各电视台的常规纪录片创作力量受到了抑制,大多数纪录片创作人员或闲置或转岗,或从事“重大题材”纪录片制作,反映社会现实的纪录片作品渐渐从主流屏幕上消失,或成为弱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体制内”纪录片人对现实题材的漠视。
2012年阿姆斯特丹电影节入围竞赛单元的影片《殇城》,就是央视导演赵琦的作品。
该片故事背景是汶川地震。北川新旧两座县城,三个经历了生与死的人物,按照各自的路径展开故事。其中一个失去了多位亲人的居委会干部,一直热心重建家园,最后在分新房的问题上,竟然触犯了法律。《殇城》用了三年时间随性地纪实拍摄,尽管没有最终获奖,但也取得了进入电影节销售榜top10的佳绩。
2012年最令我震撼的一部纪录片,也来自一位“体制内”导演之手。朱永涛,河南电视台纪录片创作室导演。
2009年,受电视台派遣,朱永涛来到淅川县拍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纪录片,在完成移民安置宣传任务的同时,青龙村两户农民的生活吸引了他。
六十多岁的杜银花和五十多岁的刘光敏同住在青龙村,他们两家是亲戚,论辈分,刘叫杜“外婆”。她们在一个教堂做礼拜,杜银花还是教会教务小组的负责人。影片一开始,杜婆婆带领教民们学习《路德记》:“路德是一个信仰坚定的人,拿俄米是路德的婆子,路德还有一个婆子叫俄洱巴,他们一起要到迦南地去,那是个希望所在。但俄洱巴不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