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诗意地栖居在自己的屋檐下?(5)
语调顿挫,甚至怒不可遏地讲述这个痛心的例子,刘传铭想重申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核心是大山水观、大世界观、大宇宙观、大空间观。也就是说,人的本体的生命观,和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空间观和山水观,是中国传统建筑核心价值观,是最核心之所在。今天的建筑今天的文化地产,如若丢弃了这些核心和根本,永远找不到根,更不会有魂。
情
有情的建筑:不要一辈子就在火柴盒里度过
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在他的著作《回到土地》中曾历数,以建筑为主体的城市设计发展经历过3个阶段。第一阶段,城市是为神而建的。比如中国的天坛、欧洲中世纪的神殿、南美洲的玛亚神庙,等等,都是神统治人的地方,人没有地位,人是神的奴隶。第二阶段,城市是为君主建的。欧洲文艺复兴后,君主取代了神,但城市仍不是为普通百姓建的,而是为君主、为贵族所建。如巴黎就是为路易十四建的,中国的故宫也不住老百姓。第三阶段,城市是为机器建的。在资本主义工业时代,公路是为了跑汽车,摩天大楼用于商贸,追求高效快速,城市建设是管道型的。纽约等城市正是这样的。城市不是为人、不是真正为了人的生活、居住设计的,人步行、休闲的空间越来越少。
而今天这个时代,正是应该回到城市为人设计的时代。那么建筑作为城市肌体的骨骼,毫无疑问要重新聚焦于似乎习惯性地长期缺席于设计师、建筑师视野的大众。
“因为一个城市的住宅建设量占整个城市建设量的60 %至70 %,所以我们更关心的是广大的老百姓以怎样的方式居住,是不是这一辈子就在马蜂窝里,就在火柴盒里度过,还是每家每户都有自己小的楼台,都有自己的庭院,能让自己的孩子在邻里交往空间自由地安全地玩耍。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博士周勇说。
“中国建筑师在目前的阶段,我觉得是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甚至是一种失语的境地,因为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市场运作的独特模式下,建筑师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作为一种工具来满足甲方开发商最直接的需要,甚至是为了迎合市场来做很大的妥协。 ”周勇庆幸自己没有囿于这样的尴尬之中,一定程度上能够、也正在为他心中勾勒的人居理想而努力着。
正在承担北川玉树和舟曲重建规划的周勇与他所在团队,正在尝试以“低层高密度”的方式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而这样的建筑方式,也同时在新疆、甘肃、东北等一些地方尝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