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学文:文艺理论和批评需要改进文风(3)
和形式主义和“八股”风相联系,还有一些文艺理论和批评研究中存在的带倾向性的问题值得注意。譬如,文艺理论的原理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之间极不平衡,不少研究过度依赖于个人兴趣或市场行情;有些文艺理论和批评研究依附性思维明显,比较习惯于在西方文论和批评话语体系中找命题、寻焦点、讨生活,而独立自主的钻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相当薄弱;一些文艺理论和批评研究无视唯物论,抛弃辩证法,拒绝“接地气”,结果是常常制造出一些不可持续发展的“硬条文”和“死框架”;有些文艺理论研究不注意学科内外的关联与沟通,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自以为得计,结果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有些文艺理论和批评学著作,文辞华丽,文意闪烁,谈问题颇不实在,遇问题不愿表态,碰到难点绕着走,还美其名曰“另辟蹊径”、“价值中立”;有些文艺理论和批评信奉多元主义、乡愿习气,逃避公开而民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有些文艺理论的批评,透露出的则是庸俗自私的“山头”意识、“团伙”和“帮派”作风……显然,这些对我们未来的文艺理论和批评建设都是不利的,是需要加以改造和去除的。因为“如果不除去,那么,生动活泼的革命精神就不能启发,拿不正确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恶习就不能肃清,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三
为什么会出现这类形式主义、这类“新八股”的文风和学风问题呢?个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根本的还是由于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应用,致使主观主义泛滥造成的。因之,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文风和学风很好地倡导和恢复起来。惟有这样,才能增强文艺理论和批评的信誉、名声和质量,才能使文艺理论和批评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相当一段时间来,文艺理论和批评中存在轻视、疏离、贬损和淡化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论的弊端,以为文艺理论和批评可以不用坚持、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也能够建设得起来;以为只要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话语同西方某种现代文艺学说“嫁接”、“组合”、“拼凑”到一块,就可称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和批评。这是完全错误的。 总书记在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1月5日在新进的中委、候补中委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这些论述,对我们文艺理论和批评的文风学风建设同样是具有指导意义的。我们要解决文艺理论和批评的文风学风问题,就必须自觉地着眼于文艺和时代的实际,就必须自觉地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用,就必须着眼于自身修养和境界的提升,否则,改进文风就成了纸上谈兵。德国理论家德里达讲过这样一句话,他说:“不去阅读而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可以说也包括其他一些人——而且是超越学者式的‘阅读’和‘讨论’,将永远是一个错误,而且越来越成为一个错误,一个理论的、哲学的和政治的责任方面的错误。”一位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者讲出如此中肯的见解,这对我们无疑是有启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