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劃:——谭平创作中的“日常自我”和“物”的在场(4)

时间:2013-01-29 22:53:47 来源:川北在线综合

  当西方抽象艺术走到极少主义阶段,艺术家激活了艺术作品的“物”的批判性,平面绘画回归为画布,雕塑回归为材质,但也走到了形式语言的穷途。此时抽象艺术向前推进,需要主体的再深入——非主体的激越性在场,比如波洛克(Jackson Pollock),从而凸显绘画材质的视觉性;或者主体的消极退场,比如托尼•史密斯(Tony Smith),从而凸显材质本身的“纯粹的物”,而是被日常经验和体悟所充盈的“主体”出现,击破几近封闭的抽象艺术,使其呈现出缺口,由此带来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中国传统(包括认识世界、人生的方式、创作方式和思维方式等等)如何进入当代艺术之中?中国艺术如何在经历了百年西方艺术教育洗礼之后如何再次生机勃发?在我看来,艺术语言的继承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现实语境下的中国艺术家对“自我”重新认定,尤其是对“自我”感知体系的反复思索与琢磨。尤其难的是,如果通过具体的艺术创作进行这一“自我”认知?认知难,通过艺术创作认知,更难!

  谭平的新作恰是在这一脉络上的推进,所以说其出现恰逢此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谭平的新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