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劃:——谭平创作中的“日常自我”和“物”的在场
石涛以“一画”论闻名,但从没有创作过真正的、视觉意义上的“一笔画”。谭平最近创作做的《+40m》却是一件真正的、视觉意义上的“一笔”之“画”。此件作品的展览题目为《一劃》——不仅是“畫(画)”,还是“划”。“劃”多义于“畫(画)”,提示了“动作”的在场。完成的作品进而展现了刀、板、墨、纸(乃至艺术家身体)的“物质”在场。
石涛的“一画”论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他所画的每张画,尽管活墨点点,劲线条条,都可以视为一笔贯之而成,他的一生作品其实就是一张画;石涛藉此“一画”,与道和,与神契,身在人世,却仰观俯察,直抵天地鸿蒙。
与“一画”论第一个层面相关,在《+40m》中,谭平真正提取出了“一线”。这“一线”是谭平耗时六个小时,用刻刀在木板之上一气刻成的。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谭平作品中对“线”的敏感一以贯之。石涛笔笔鲜活,气韵生动;谭平一“笔”呵成,文质俱在。石涛多笔为“一画”,谭平一笔为“一画”。谭平把单纯“一线”展示出来,需要的是“不藏拙”的勇气和信心,这份勇气和信心来自他多年来对线条的痴迷和领悟,也来自他敢于展现自我的坦诚和真挚。偌大一个展厅,展出“一根线”,其实也给观众提供了一次“专注”的机会,专注于作品形式、作品材质、艺术家状态。观众在懵然、感知、走进,进而反思后,由专注转向自我审视,并和艺术家的交流。
与“一画”论第二个层面相关,石涛身在人世,多做超越之思,这从他“由僧入道”的经历中可以得知。与石涛不同,谭平不乏超越之维,但“现实”依然是他最重要的基点。当代理论界对“一画”中的“自我”多阐释,一类指向禅修之自我(超越之自我),一类指向个性之自我(尖利之自我,典型的是吴冠中)。谭平重视“日常之自我”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特别注重日常体验与创作体验的合一。正如他说:创作《+40m》时,“我选择木刻的方式完成,这和我以往从事创作的经验有关。所有的人生经历、对艺术的理解,都在刀和木板接触的一瞬间体现出来。”朱青生说,第三种抽象“关键是在于一笔中人的精神可以灌输进去多少,甚至反复灌输的时候,其中可以承载多少,这就是第三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