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岑:架上写意的“变”与“不变”(3)
“为艺术而艺术”,这句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名言在杜尚之后近一个世纪的现当代艺术词典里似乎成了被嘲弄的对象,特别是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观念艺术更是对此的彻底解构,绘画甚至已被很多后现代观念艺术的追随者“判了死刑”。
然而在观念艺术的冲击下,绘画真会消亡吗?“为艺术而艺术”的理念当真过时了吗?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长保尔·汤普逊在接受《艺术评论》采访时却表示“绘画正在回归”。他认为,“经典是几个世纪一代代人传承的果实,当人们玩了一段时间创新后,必然会对传统的经典进行‘再发现’。”旅美画家赵以夫告诉《艺术评论》,“很多人误认为美国被当代观念艺术占领了,其实并不然。美国的艺术圈分类很细,每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有它展现的舞台。而事实上,美国绝大多数的画廊还是以架上绘画为主。这是艺术的主体,民众需要它,也读得懂它。”
艺术原本是纯粹的,对艺术的拓展,并不意味着艺术本身的“异化”。而要防止“异化”,防止艺术被其他“非艺术”的理念过度阐释和挟持,就仍然需要“为艺术而艺术”的坚定守望。这非但没有过时,而且难能可贵。事实上,在各种观念艺术蓬勃发展的20世纪,美国的德库宁、怀斯,英国的培根、弗洛伊德、萨维尔,法国的巴尔蒂斯,西班牙的洛佩斯等一批 艺术家都对油画语言本体有着深入而富有时代意义的实验,并在架上绘画的探索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第一代前辈艺术家的油画民族化实践,到特殊时期的红色题材创作;从先锋艺术探索,到新学院经典以及中西合璧的形式感演绎,海派架上写意所关心的始终是艺术本身,不为政治所裹挟,也不为观念艺术的“唱空”所动摇,坚持的正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单纯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