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下半年中国电影:文学作品改编的得与失(2)

时间:2012-12-22 13:16:47 来源:川北在线综合报道

  电影《白鹿原》几经波折,终于在今年9月底公映并取得过亿的票房。陈忠实的《白鹿原》曾获茅盾文学奖,畅销近20年,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和几代人的阅读记忆,把这部具有史诗特质的作品改编成时间长度有限的电影,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导演王全安表示,“《白鹿原》太庞大,洋洋洒洒几十万字,展现了半个世纪里近百人的历史,电影根本不可能全部容纳。所以,改编的基础在于找到适合自己表达的方式,重建一部完整的电影。我们抓住了两条主线索,一是关于历史、时代大背景的风云变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我们先将原作打散,而后筛选、简化,按照主线索重新建构一个电影文本——它源自小说,又具有电影本身的语境和价值,能带给观众新鲜的体验和感性滋味。”沉醉于小说宏大叙事和丰富信息的读者或不满足于电影版对情节的大幅删减以及对田小娥这一形象浓墨重彩的“偏袒”,但影片《白鹿原》所展现出的开阔视野和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严肃审视,在当下中国电影创作中已然难能可贵。

  跨媒介整合能力不断地积累着成功的经验

  电影《搜索》上映后即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讨论,影片改编自文雨于2007年创作的网络小说《请你原谅我》。2010年,小说改名《网逝》并入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该片是陈凯歌近年来首次关注现实题材,通过一起被公开的公交车不让座事件串联起“网络暴力”、“人肉搜索”、“婚姻冷暴力”、“职场斗争”、“小三”等社会热点问题,犀利地剖析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的现实与人性。有影迷认为,《搜索》是陈凯歌近年来和观众距离最近的一次。从《山楂树之恋》《失恋33天》到《搜索》,依托于网络文学的海量积累,拥有着超高关注度的 作品从网络走向纸媒体出版,再到改编搬上银幕,中国电影的跨媒介整合能力正不断积累着成功的经验。

  改编自作家方方同名中篇小说的小制作电影《万箭穿心》也是值得一提的作品。虽然影片票房不高,却获得了评论界的高度好评。影片主人公李宝莉是一个年近不惑的武汉女人,一家三口刚刚搬进了新房,谁知道生活打击接踵而至:出轨的丈夫跳桥自杀离开人世,为了维持生计、供儿子上学,个性倔强的她毅然去汉正街做了女扁担。10年的扁担将儿子挑进了大学,却没料到儿子在庆功宴上宣布与自己断绝母子关系,而这一切的起因,都是因为儿子认为当年是母亲将父亲逼上了绝路……在两个小时的电影中,李宝莉的人生经历让人含泪,足以震撼观众的心。影片艺术总监谢飞在谈起这部作品时反复强调,“导演不是编剧,多数导演没有独立编剧的能力。所以我们应该站在高质量编剧和文学的基础上去搞我们的创作。像我们那代人,无论是《本命年》《香魂女》还是《活着》《霸王别姬》,全是改编的小说。我现在希望年轻的创作者,你们应该看小说,重视影片的文学价值,不要光想着镜头语言和调度。没有坚实的文学基础,拍不出东西来。我为什么买了小说来拍呢?我认为中国电影100年来最 的传统是现实主义,是批判现实主义。而且很多作品是跟文学结合,站在文学的肩膀上达到的。我们现在为什么要抛弃这个传统?”

  从文字到影像的媒介转换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