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戏剧的源流与嬗变

时间:2012-12-19 21:37:04 来源:川北在线综合报道

   1982年9月19日,话剧《 信号》在北京人艺三楼多功能厅上演,自此拉开了中国新时期小剧场戏剧的帷幕。经过30年的探索与发展,中国小剧场戏剧的市场可谓愈拓愈宽,其精神内涵亦在不断演变中愈加丰富多元。我们在为当下遍地开花的戏剧市场和包容开放的戏剧生态而欢欣鼓舞的同时,亦在为其被流行文化与商业资本强力挤压下的先锋性与实验性的逐渐丧失而忧心忡忡。当下的中国小剧场戏剧似乎面临着迫在眉睫的抉择:究竟是回归其本初意义上的从甚嚣尘上的商业市场中进行艺术突围,抑或继续探索力争艺术与商业的双赢?也许,回望小剧场戏剧的30年历程,对于此问题的解答有所助益,惟其如此,纪念的真正指向才在于更好的未来。

  小剧场戏剧产生于19世纪末。当时,法国戏剧以香榭丽舍大街上的林荫道剧场为主流,这种戏剧日益暴露了思想僵化、形式固化、经营商业化的倾向,并且远离一般大众的审美趣味。一些具有独立意识和个性追求的戏剧艺术家,力求通过探讨小型剧场的演出新创方法,打破大剧场演出的旧有模式,为戏剧的发展寻求新的路向。

  一、西风之东渐

  1887年,法国戏剧家安图昂(又译作“安托万”)在巴黎组织了“自由剧场”,他带领一些人在一座简陋的大厅里演出了托尔斯泰的《黑暗的势力》、易卜生的《群鬼》、斯特林堡的《朱丽小姐》等戏剧,以直面现实人生的勇气,真诚、质朴的艺术追求,清新、自然的表演形式,为巴黎沉寂的戏剧舞台带来一股新的活力,一般戏剧史家即将此当作西方小剧场戏剧(experimental theatre)运动的开始。

  此后,小剧场戏剧运动风起云涌,大有席卷全球之势,德国的“自由舞台”、英格兰的“独立剧院”、爱尔兰的“阿贝剧院”、俄国的“莫斯科艺术剧院小剧场”、美国的“普罗文斯敦剧团”、瑞典的“英蒂玛剧团”、日本的“筑地小剧场”等,都是小剧场戏剧的积极实践者。

  小剧场是相对于传统的拥有镜框式舞台的大剧场而言的剧场建构。小剧场戏剧,顾名思义,首先是剧场物理空间的相对小型化,一般可容纳的观众席位在500座以下,二、三百甚至几十座位亦属正常;其次是指上演的剧目篇幅较短,一般在60-90分钟之间,投资规模较小,剧中人物有限,一般不涉及宏大场面;再者是指观演关系的灵活多变,打破大剧场之中第四堵墙的观念,破除舞台与观众席的界限,让观众与表演贴近,直接进行情绪交流,甚至可以根据剧情需要,自由设置演区和观众席。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