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地理学批评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批评的力量:文学批评方法原创性问题探讨”专题学术研讨会上,有关“文学地理学批评及其效用”的话题受到了与会者的关注。不少学者的发言涉及到了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及其相关问题,包括湖北大学文学院刘川鄂的《当代湖北诗歌中的地理元素》、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邹建军的《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前世与今生》、广西大学文学院李志艳的《中国古代文论资源对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建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杜雪琴的《〈布朗德〉地理影像的多重性及其审美意义——以“光”为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胡静的《论文学批评方法的原创性问题》和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汪余礼的《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文学批评——兼及“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发展空间》。
文学地理学批评具有问题化的批评指向,原因有二:一是这一批评方法植根于人类与自身生存的基本前提——自然——之间的无法割断的关系。作家艺术家能够把自然环境在其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内化于其思想中的创作机制,并在其今后的创作过程中有意或无意渗透进文学作品中,从而呈现出这个作家所独有的地理问题。二是这一批评方法全面观照了作家、文本和读者的审美体验。从文学发生起源的角度来看,离不开具体的自然地理环境;从文学作品产生的途径来看,作家的生存离不开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读者、现实和想象三重维度上来探寻和发现自然地理空间在文学作品的审美过程中凸显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只要有人类存在,地理的问题一定是绕不过去的。文学地理批评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其探讨的对象和内容紧扣了“地理”对于人的存在价值,从而衍生出一系列的相关问题。此外,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学流派的产生和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文学史的演变和地理环境变迁的关系、“地理大发现”对文学创作及作品内容产生的影响、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发现及其对作家观念所产生的影响、东西方作家对地理空间的不同理解和表达等等这些现实中确实存在的文学与地理之间的联系,也都是文学地理学批评研究的范围。
刘川鄂发现了在当代湖北诗歌中存在相关的地理元素,指出它们在诗歌的艺术表达中往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种发现就表明文学地理学批评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实践价值反过来可以证明理论原创性的存在。
邹建军认为,文学地理学批评之所以能与从前的文学地理研究相区别,主要在于文本转向和审美转向。文学地理学批评注重的是文学文本,以及提供文学文本的作家本人,而不是那么一堆没有任何鲜活生命的历史材料;文学地理学批评注重的是对于作品的审美阅读,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与地理景观、地理影像、地理空间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而不只是关注由民情风俗为主所构成的地方文化。对于不同作家与作品的解读,往往可以发现不同的理论问题与理论概念。这就是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原生性与弹性之所在。具体到文本中的地理现象,有可能是单纯的地理描写,也有可能要结合作家的世界观、价值观才能理解,还有可能与某种创作思潮、文学流派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只有立足于文学现象中具体存在的地理问题,文学地理学批评才能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文学地理学批评实现了自己的造血功能,其血液来源就是地理因素在不同的作家身上和不同的作品中间呈现出的差异性,这一差异性的现实存在直接构筑了其理论的弹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