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汀:后知青小说的诗意与悖谬

时间:2012-12-16 11:08:35 来源:川北在线综合报道

   王小妮的小说《方圆四十里》曾在2003年出版,但正赶上非典肆虐。2012年,此书得以再版,短短时间内,网上的各种评论已经比前一版多出不少;在此4个月前,另一本知青小说《鱼挂到臭,猫叫到瘦》早已上市,并且获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这两本小说,都可纳入“后知青小说”序列里。

  笼统地看,新时期以来的知青小说经历了大致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回乡青年们的写作,主要以追忆青春和对乡土的诗意化处理为主;到了90年代,知青小说主题和视角都开始多元化。一般认为,90年代后的后知青小说在主题、视角、写作方法上均与七八十年代的知青小说有所不同。例如,后知青小说一改之前单一的知识青年视角,而呈现了农民的视角来审视那段历史。以此来看,《方圆四十里》和《鱼挂到臭,猫叫到瘦》在后知青小说领域中也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王小妮不试图寻根,也不探索伤痕,甚至不反思人性,而只是记叙和描述。作者在之前知青小说巨大的“影响的焦虑”中,试图刷新一种书写范式,既创造了自己的“诗意”,但却不可避免地落在知青题材本身的悖谬里。

  重构现场的可能与危险

  知青小说写作存在着一个永恒的叙事动力:再现历史,几乎每一个知青小说作者都试图通过小说来重返那段历史,但在重返的过程中,自身经验至于何种地位却是个关键问题。在大部分知青小说里,个体经验都充当着叙事核心的作用,但王小妮的《方圆四十里》则在写作之初就努力摒弃个人因素,取消统一的叙事线索,而只是描述性地展现方圆40里区间内的知青和农民们的日常生活。《鱼挂到臭,猫叫到瘦》虽然仍以作者的经历为线索,却表现了知青与农民的一种崭新关系,甚至,农民俨然成了小说描写的主体。本书的封底引用了两个老知青的评价,都以“原生态”和“如实地写出当时的农村、当地的农民”为核心之意。或者不妨说,王小妮和更的的(《鱼》一书作者署名)的写作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一种努力:重构现场。

  王小妮后知青小说对现场的重构有一个共同点,即规避宏大叙事和整体性,以琐碎的日常生活构筑知青和农民两个群体。王小妮突破了此前知青小说的国家腔调、文化立场和个人伤痛,而是努力把知青小说还原到日常生活的维度,她成功地构造了一个“方圆四十里”的乡村空间,用素描般内含诗意的文字写下了一年四季中农民和知青的琐碎生活。这就使得这部小说既具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全景效果,又深植于细致、偶然的生活事件里。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