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艺术传播的方式在悄然改变(5)
2014年是微信订阅号迅猛发展的一年,一年之后,已经呈现出趋势性的变化。就像个人网站、BBS、博客、微博这些工具都曾热闹一时那样,微信这种传播工具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下滑。不少人对越来越多的推送号感到疲劳,不再关注,或者关注了也不再点开收看新的推送内容,更多的人开始反思,自媒体传播有其自身的瓶颈——原创内容生产的贫乏,碎片化阅读的不足,圈子化明显,资本注入对内容的限制……对这些问题,这些公号的运营者们都有所思考。
潘竞认为,互联网上没有什么产品会很长久,但通常会有替代品,但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拒绝这个时代,就拿大家所热议的“碎片化”问题,时代美术馆公众号的经验就是多做准备,灵活应对:“之前有一篇《“银座艺术漫步(Ginburart)”:脱离了机构的机制批判》,就是当时应对‘皮力老师近期针对莫迪里阿尼被中国人拍下,而谈到的战后日本人收藏的印象派和毕加索泡沫’而临时出的。我们也有以广泛传播为目的的推送,当然也要跟上这个网络时代,学习流行的推送方式。当然,在我们的自媒体编辑中,我觉得最重要把握好一个‘度’,比如关于展览的推送,至少要保证展览理念传播正确,艺术作品介绍真诚清晰,在这基础上再做发挥。”
由于iArt的工作方式主要是收集艺术文献,张慧对“碎片化”的理解有些不同。她不会因为身处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就去强行让自己推送的内容符合“短小、华丽、标题打眼、大量插入图片”等所谓的微信热文编写范式,相反,她发现系统整理艺术文献的工作,比以往显得更重要了。“美院里几乎每个人都对古代艺术史和近现代艺术史烂熟于心,却偏偏对1980年代之后这段离自己最近的历史知之甚少,而且有时候想要去了解却没有途径,”这是她开始进行艺术文献整理的初衷,在整理的过程中,她发现“当前的艺术文献整理和保存的现状确实不能让人满意。”据记者所知,这类通常被人们看做是“吃力不讨好”的文献整理公号,还有“打边炉”、“小箱子字幕组”等,在美术界内具有良好的影响力与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