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痛与隐忧——30年来中国人物画的反思(2)
当时尽管提出解放思想,对“文革”的反思也已经成为热潮,但是,一方面,“文革”中所盛行的对绘画的行政干预并没有彻底解除,四人帮的“题材决定论”造成的在题材上看风、押宝的风气,摸行情,揣摩领导精神等畸形行为还未完全终止;仍然习惯干预创作的领导们此时对提倡什么与反对什么态度也不明朗,习惯看风向的画家们则更加无所适从。另一方面,思想上的进步认识并没有立刻体现在作品之中,画家所承袭的固有创作惯性仍在延续。
1980年2月至3月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即第五届全国美展)大体反映了这种状况。此次展览是进入新时期的第一个重要的美术活动。由于画家的创作惯性所致,也由于当时对绘画的行政干预还没有彻底解除,所以,此次展览中出现的一批人物画作品,包括获奖的 人物画作品,它们在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上与“文革”时相比,并没有重大突破。
针对这次展览,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于1980年二三月间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画人物画创作座谈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专门讨论中国画人物画创作问题的座谈会。会议由华君武主持,来自全国的30余位人物画家参加了会议。大家认为与油画相比,这次展览中的中国画尤其是人物画是最不景气的。有些油画作品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很有力度,如《1968年×月×日雪》在四川展出时,有群众在画前放声痛哭,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而中国画人物画作品题材狭窄,人物形象没有个性,流于概念化,在表达人民心声方面远远不如油画;在形式技巧上也多“毛笔加素描”。
在此后的一段时期,针对创作的低迷状态,人物画家们开始反思“文革”中出现的那种假、大、空的创作现象。就如何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到作品中去、如何对待重大的题材和一般题材的问题、如何提高作品艺术性等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于作品的艺术性问题,一些画家认为,新时代的群众已经不满足如实描写了,要求人物画必须有诗情画意,笔墨要有味道,要有形式美。
反思的初步成效体现在1985年第六届全国美展中,有两件中国画作品获得金奖,一为《太行铁壁》,一为《大唐伎乐图》,均为人物画作品。另外,获得金奖的连环画作品《邦锦美朵》、《罗伦赶考》和《月牙儿》亦是非常 的中国人物画作品。在获银奖的13件中国画作品中,人物画作品就有8件,获铜奖的32件中国画作品中,人物画有23件。由此可见,在中国画领域,人物画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遥遥领先于其他画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