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筑精华:忠义藏山(2)
藏山坐落在太行山西麓、盂县苌池镇的重峦叠障中。进入藏山,沿着山路拾级而上,来到藏山祠的山门,迎面一个大红的“忠”字镶嵌在山门石岩上方,昭示着藏山的历史内涵。过山门,眼前出现一个木结构的牌楼,上书四个金字“藏孤胜境”。牌楼檐牙高琢,琉璃瓦棱,高约9米,宽3.5米。随行的导游李国娟告诉记者,这个牌楼始建于明万历29年(1601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牌楼后,便是藏山神庙。相传赵武回朝后,为了感谢程婴和公孙杵臼,回到藏山修祠立庙以示纪念。藏山神庙的修建年代已无从考证,残存的一方石碑记载报恩殿最早修复于金大定12年。“明代以前,藏山神庙虽然名气很大,但规模还不算大。明成化20年(1484年),明宪宗朱见深派钦差太监高谅、刘允等人,对藏山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和重修,将藏山神庙升格为‘万岁朝廷香火院’。至嘉靖4年的40年来,明朝先后派出6位钦差奉旨修建不止,使得藏山形成如今的规模,藏山神庙也正式升格为皇家祭祀的场所,这在全国各大寺庙中实属少见。”李国娟告诉记者。
祠庙在南北不足五十米的距离内,充分利用三维空间,以南山顶上的笏峰松为点,从南到北依次将石照壁、牌楼、山门、戏台、正殿、总圣悬楼等主体建筑,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而两山门、两马王殿、钟鼓楼、两婢房、两厢房、假孤庙和送子奶奶庙则巧妙地安排在中轴线两侧。以文子祠(赵武谥号为文子)为中心的主体建筑嵌于幽深清净、跌岩回环的山谷之中。亭台楼阁皆依山门、牌楼、戏台、钟鼓二楼、东西碑房、正殿、寝宫、梳洗楼等自南向北,依次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附属建筑置院落之外,区别鲜明,是按照宫廷建筑的特征而设计的。
古建与自然景观珠联璧合
祠庙正殿位居祠中央,是祀俸赵武之处,此殿为单檐悬山顶结构,通体面宽13.45米,进深10.56米,檐高5.23米,柱头施以肥硕雄健的斗拱,承托着深远翼出的飞檐;屋顶梁架折平缓,卯榫严实;殿内采用“减柱法”,空间宽敞,充分显示出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大殿左右两侧有明弘治(1504年)保存下来的42幅彩绘壁画,详细叙述了藏孤救赵的故事。壁画惟妙惟肖,且人物官帽和腰带都是描金,立体感极强,因采用了天然矿物原料绘制,虽经历五百多年,依然色彩如新。
正殿后面的凌空崖下,有一个僻静幽深、风雨不侵的小洞。洞深六尺,洞口不足一尺,地面坡形,外高内低,恰好能容纳两人藏身,相传这里就是程婴和赵武居住了15年的藏孤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