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筑精华:忠义藏山
距太原120公里的盂县藏山,原名盂山,因形似盂状得名。藏山得名于千古传诵的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首的“赵氏孤儿”,后人为颂扬程婴、公孙杵臼等舍身取义的仁人志士,就把盂山改名为藏山,并立藏山祠祭祀,代代香火不绝。
藏山祠坐落于藏山腹地,现存建筑除寝宫为元代建筑外,其余均为明、清两代重修增建,为山西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赵氏孤儿故事流传千古
沿太原市阳曲县至阳泉市盂县的双阳公路前行,行至盂县境内,迎面便出现一个广告牌,上写四个大字“忠义盂县”——盂县人崇敬和颂扬的忠义精神,即源自藏山,源自一个流传2600多年的故事。
赵氏孤儿名赵武(公元前598年-前541年),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大夫赵盾之孙、赵朔之子,其母是晋成公之妹庄姬。现在所流传的故事版本为,晋国奸臣屠岸贾谋害忠臣赵盾,赵家300余口被满门抄斩,门客程婴冒死救出出生不久的赵武。屠岸贾发现有人偷偷救出孤儿后,下令如果三天之内没人交出孤儿,就将全国所有半岁以下的婴儿全部残杀。为保全赵氏孤儿和全国幼儿,程婴毅然献出自己的孩子。至友公孙杵臼对程婴的义举深为感佩,他自知年老不能胜任抚养孤儿之责,让程婴去向屠岸贾“告发”是他“藏匿”了孤儿。屠岸贾从公孙家搜出了实为程婴之子的“孤儿”,用剑劈死,公孙也撞阶而亡。程婴带着赵武潜入盂山藏匿15年,将赵武抚育成人,才向赵武讲述了他的身世。赵武深为悲痛,立誓要报仇雪恨。不久,晋灵公亡,晋悼公立。在大臣魏绛的帮助下,赵武杀了屠岸贾满门,恢复了赵家在晋国的地位,并成为治国栋梁。
晋国宫廷里的这出悲剧,实为一场统治者内部的夺权之争,它从《左传》和《史记》里走出,到了元代剧作家纪君祥笔下,成为是非善恶泾渭分明的历史复仇剧。纪君祥写的《赵氏孤儿大报仇》,把屠岸贾单独杀孤改成要杀举国与赵氏孤儿同岁之婴儿,把公孙杵臼买他人之子换孤改成以程婴亲子换孤,使故事更加跌宕起伏。法国文豪伏尔泰于1755年将此改编成为新剧本,名为《中国孤儿》,1755年8月20日开始在巴黎各家剧院上演,盛况空前,《赵氏孤儿》也成为传入欧洲的第一部中国戏剧。
清末 史学家、文学家王国维在《宋元戏剧考》中,把《赵氏孤儿》与《窦娥冤》并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还有人把《赵氏孤儿》同莎士比亚的杰作《哈姆莱特》比较,由此可见《赵氏孤儿》影响之大。
传说,赵武逝后被玉帝敕封为“藏山灵感大王”,专司人间风雨,造福百姓。据史料记载,历朝皇帝对赵武推崇备至,屡加敕封:宋元丰4年神宗封赵武为“河东神主”,宋绍兴11年高宗封赵武为“藏山大王”。明成化20年,皇帝下诏重修藏山庙宇,并将藏山升格为“万岁朝廷香火院”。清光绪5年,皇帝亲赐“明德崇禋”御书匾高悬正殿。清同治8年穆宗封赵武为“翊化尊神”,清光绪5年德宗加封赵武为“福佑翊化尊神”……
神庙升格为皇家祭祀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