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私藏保险步履艰难(4)
拍卖行是艺术品管理当中“动态风险”比较高的领域,按理说应有比较旺盛的投保需求。但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一个有趣的“悖论”:尽管从有口碑的拍卖公司拍来的藏品可算“流传有序”,其成交价格可作为投保的重要依据,但拍卖公司要想给自己的艺术品投保,却同样障碍重重。问题同样“卡”在说不清藏品的真假和价值上。
北京天问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季涛[微博]告诉记者,目前国内没有哪家保险公司“敢”为拍卖行上保险。“因为艺术品的真假问题没有人来担保。在拍卖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缺少一个具有公信力的鉴定评估机构做桥梁。”
据季涛所知,国内目前除中国嘉德[微博]给艺术品上了保险之外,其他保险公司都在“裸奔”。“国际上也如此。保险公司只做苏富比[微博]、佳士得[微博]这样的大公司。不是国际品牌,哪个保险公司敢接你的单?他们又不能雇用一大帮鉴定专家。”
虽然风险自担,拍卖行却也情愿。“我们至少比保险公司懂行。”季涛说,在实践中,拍卖公司通常会收取委托人一笔1%的保管费,如果艺术品出现丢失或者损坏,拍卖公司会按照底价赔偿。“我们用这笔保管费,升级自己的安保水平,同样可以把保险工作做得很好。”
北京隆荣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几个月前拍的《文潞公耆英会图》,若要保险,得按专家评估价的上限来算,那保费得上百万元。如果整场拍卖会所有的艺术品全部上保险,保费得上千万元。即便是比较大的拍卖公司,一场拍卖会的投资也就七八百万元。等于我们办一场拍卖会,净赔钱给艺术品上保险了。谁会做这个赔本生意呢?”
观点
当务之急是完善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
在艺术品风险管理专家Tony看来,人们过于关注艺术品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而忽略了它的“防灾防损”功能。而后者,对于保证艺术品市场的正常运转以及艺术品的有序传承,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兼职教授王凤海[微博]赞同这个观点。但他同时认为,虽然艺术品保险制度的建立确有必要,但因为目前我国信用体系的不够完善,艺术品鉴定和估价的难度,以及相关政策并不明朗,当前推行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保险,时机并不成熟。
“要给艺术品保险,辨伪、鉴定、估值的工作是绕不开的。但在我国,由谁说了算很难确定。我们看到的现象是,画家本人对署名是自己的作品都难以说得明白,对自己的作品是真是假都没有发言权,而专家这几年也频频看走眼。谁都不能信,谁都不信谁。这个条件下,我们要推艺术品保险太难了。尽管如此,我们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第一步就是先把财产险意义上的艺术品险给做好。”王凤海解释说,所谓的艺术品财产险,就是在关于艺术品的确权、真伪、估价等问题现在都很难讲清楚的情况下,干脆把艺术品的这层“产权属性”剥离,只是将它作为一种商品来上保险。“比如我从拍卖公司用1000万元拍了一幅齐白石的作品。那我就按照成交确认书记录的价格来上保险。省去了保险公司的评估,也省去了持有人本身的估价。将来如果出什么问题,比如作品的权属、真伪等,都不再属于保险的范畴,直接诉诸法律。但坦白地说,这种层面的艺术品保险,跟普通的财产险没有本质不同,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艺术品保险。在真正操作过程中,肯定会碰到不少障碍。毕竟艺术品不是普通的商品,它的真实价值和它的产权属性,根本上是无法割裂的。所以归根结底,我们的当务之急还是得完善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建立可以为商业服务的有公信力的评估和鉴定机构。这才是艺术品保险制度得以建立的坚固基石。”
艺术品核保流程
1
对藏家的投保动机做充分的考量
包括藏家在圈里的名声和其收藏是否成系统。
2
与藏家进行面谈,实地考察藏品的收藏环境。
3
协商认定艺术品的价值
藏家必须提供一个藏品清单,明确表示投保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