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三晋文化脉动 探访变革中的山西各大博物馆(2)
董馆长告诉记者,汉画像石博物馆2011年开始有了大动作:“要变被动为主动,让文物活起来,让更多的人走进来,感受文化、感受历史。”他组织馆内所有工作人员一起编写了“铁笔丹青”,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馆内现有的全部馆藏文物;与天津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合作在馆内安装了语音导讲机,不但点对点讲解每件文物,而且在8间展厅设置了30个自动播放点;与吕梁市电视台合作,利用先进的3D全息影像技术制作了三维动态博物馆,在展厅内共摆放有4台多媒体触摸屏共游客使用;在大门正上方安装了可升降的LED电子屏。
对于未来的发展,董楼平很有信心,下一步,他计划在国家文物管理政策允许的情况下,组织人员建立汉画像石博物馆网站,放入并完善已制成的三维动态博物馆,让全世界的人足不出户就能感受中国东汉文化的艺术魅力。(实习记者 王倩)
榆社县化石博物馆:在摸索中缓慢前行
迎春南路是小县城榆社最 的一条路,道路两侧的各色商店、宾馆、超市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这座小城的热闹和现代。在迎春南路的中段,坐落着 的榆社县化石博物馆,那些有着几百万年历史的古化石,就默默躺在这个小城最繁华的地方,闹中取静。
成立于1983年的榆社县古脊椎动物化石博物馆,是今天榆社县化石博物馆的前身,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变革和扩建,成为如今占地面积达3200平方米,陈列布展面积1800余平方米,有各类馆藏文物1050件,化石1000余件的综合性博物馆。尽管镇馆之宝有剑齿象牙齿、叠加大唇犀骨架化石、春秋吴季子剑、三彩虎形枕、北魏石棺这样豪华的阵容,但远道而来的游客多是冲着馆内大量的古生物化石来的。
由于特殊的地质环境,榆社境内古生物化石丰富。早在1961年,国务院就确定榆社全境为“古脊椎动物化石重点保护区”。这些形成于700万-100万年前的古老化石,是全人类自然遗产的珍贵组成部分。多年来,当地政府在对古化石的保护和宣传上不遗余力。所以,在这个只有14万人口的小县城里,才会有这样一座国家二级博物馆。
2009年之前,博物馆还没有免费对公众开放,20元一张的门票让人均月收入只有1000余元的小城百姓望而却步,而且由于专业性多于娱乐性,来博物馆参观的人稀稀拉拉。后来,当发展旅游业成为一种趋势在全国蔓延开来的时候,县政府把悟云山、云竹湖和榆社县化石博物馆作为一组旅游产品,大力对外宣传,于是开始有省内的客人自驾游到榆社观光,偶尔也有旅行社的团队来参观,但数量并不多。来榆社县化石博物馆的很大一部分游客,是专门搞化石研究的,除了国内专家,还有一部分来自美国、法国、巴基斯坦、日本等地。
2009年,榆社县化石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县城里谁家来了亲戚,都会被带到博物馆参观。到了2011年,博物馆的年参观人次达到了7.5万,但是60元一次的讲解费并没有多少人愿意掏,所以即便是在黄金周或者节假日这样的高峰期,馆里的4个讲解员也不会太忙。
博物馆免费开放之后,每年可以得到国家120万元的门票补贴和6万元的日常维护费。2011年,该馆刚花100万元对博物馆进行了装修,装修风格和山西博物院一脉相承。
说到目前发展遇到的问题,副馆长赵秀兵说主要有两个:一是榆社只是个小县城,考古学、博物馆学、历史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都不愿意到他们这里来,博物馆日常的发展只能靠现有的工作人员自己摸索,并没有专业知识的支撑,目前馆里包括临时工在内的22名员工中,除了馆长王太明对化石有多年的研究之外,其他人都是从头学起。再者,由于资金缺乏,尽管场馆已经扩建,但容纳展品的空间还是不够,目前馆内只是陈设了 代表性的化石,还有相当一部分化石只能放在库房里。(实习记者 葛慧敏)
朔州马邑博物馆:凸显浓郁地域特色
马邑博物馆位于朔州市朔城区崇福广场西侧,占地3845.6平方米。该馆2009年开始兴建,今年4月28日,朔城区举办首届“中华边塞之都·马邑文化节”时,正式开馆。5月15日下午,在朔州市朔城区马邑博物馆,朔城区文物旅游局局长杨永胜介绍说,马邑博物馆采用全木结构仿古建筑,呈辽金建筑风格,其造型古朴典雅,气势雄伟,共分序厅、造像厅、字画厅等7大展厅,共展出自远古白垩纪时期至上世纪40年代的745件珍贵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0件,国家二、三级文物189件。
国家一级文物北魏曹天度千佛石塔塔刹复制品放置在造像厅中央,乃镇馆之宝。杨永胜说:“千佛石塔塔刹原件存放在崇福寺,原本千佛石塔是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通高3米左右,塔身高2.5米,共9层,塔身上面共浮雕佛像1400多尊。特别是侍立菩萨像高1.81米,与真人略同。令人痛心的是,1937年,日寇占领朔县县城(现朔城区)后,驻扎在崇福寺。当时,千佛石塔存放在崇福寺弥陀殿东南角,是镇寺之宝,日军被石塔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和文物价值所吸引,于1939年欲将石塔偷偷运往日本时,被抓差搬运的一位名叫丁克成的人冒着生命危险将石塔的塔刹部分藏了起来,但塔身仍被掳到日本。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塔身交还给中国,后辗转运往台湾,现保存在台北历史博物馆,是那里5万件文物中首屈一指的镇馆之宝。新中国成立后,丁克成将塔刹献给国家,塔刹重又回到崇福寺。”
北魏曹天度千佛石塔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石塔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宝塔,是最早以独立个体雕刻1400多尊佛像、佛像最多的作品,正式树立了“中国塔式”的新典范。
杨永胜说:“朔城区的文化底蕴非常丰富,生活在新石器时代的峙峪人拉开了朔州历史文化的序幕,朔城区古称马邑,秦始皇时期,大将蒙恬率秦军北击匈奴,在此筑城养马,故名马邑,隋唐时期叫鄯阳,明清时期叫朔州,民国时期又称为朔县,目前,朔城区共出土文物约2万件,馆藏7千余件,这些浩如烟海的文化遗存,承载着古朔州的辉煌历史,见证着古朔州的演进历程,延续着朔州市的人文精神,催生着创新与创业的不竭动力。”
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开馆当日,1万余名游客进馆进行参观,自从开馆后,博物馆免费向游客开放,平均每天有200余名游客前来参观。一位前来参观的老人说:“博物馆气势宏伟,古典厚重。既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又凸显了朔州浓郁的地域特色。”(马占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