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胜县信息化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2012年来,武胜县乘着“部省共建广安市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东风,以实施国家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项目改造为契机,以“三通两平台”为目标,以网络环境下的“四课同创”课程改革为抓手,多方筹措资金,着力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这一系列有益、有效的探索,正逐步成为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武胜样本”。
信息技术装备现代化——夯实“硬条件”
“以前的电脑陈旧,学生一用就死机,到网络教室上微机课都不愿去。2016年,我们学校重新换了150台学生用的新电脑,网速快,学生用起也很方便。”永胜学校教师张春红欣慰地说。
崭新的教学楼屹立在校园,一排翻新的红瓦白墙房,是学生们的食堂、科学实验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步入鸣钟乡中华小学玉皇楼村小,学校全新的面貌让笔者眼前一亮。“我们的学生在专门的网络教室学习,自己动手查资料,还能熟练运用多款软件呢。”该校校长段益告诉笔者,现在村小的信息技术装备并不比城里差。
“环境变了,老师们的心态也转变了。”老师张普望着教室里全新的交互式电视,兴奋溢于言表。“以前,我们上课是两只粉笔、一块黑板。一节数学课板书多,弄得全身都是粉笔灰。现在,我们算题,用激光笔轻轻一点一划,演算过程清晰明了,又方便又整洁。”
据了解,2012年来,该县把教育技术信息化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来抓,按照初期搭建平台、中期软硬兼顾、后期运用开发的思路稳步实施。四年来,先后投入7888万余元购置义务教育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设备,为学校购置教学电子白板700套、配置65吋—70吋交互式电视680台、教学及学生用计算机7000余台,为33个教学点建设“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全县建成校园网93个,所有学校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
据统计,2010年初中生机比达10.9,小学8.6,班班通购置数为96台,比例为全县的8%,2015年比例为100%。城域网2010年出口带宽为100M,现在出口带宽为1.3G;2010年各校之间的带宽为10M-100M,现在的带宽为100M-1000M。2010年时,该县的人人通建设为0,现在76.5%的学生在省级平台上注册,使用上了人人通。从2008年建立的办公OA平台,全县教育系统完成了信息化办公。
“以往因设备配置不足而不能开展的实验、探究活动可借助信息化手段得以直观呈现,教师学识水平的差异也可通过使用相同的优质资源而有效消除。”正如宝箴塞小学校长邓毅所言,“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完善,为乡镇教师搭建了一个发展平台,打破了原有封闭的环境,缩短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让农村学校能共享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队伍信息技术专业化——建设“人才库”
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人才短缺是乡村学校薄弱的根本所在。在提升办学硬件的同时,武胜县还着力提升教师队伍信息技术专业化,为农村学校注入了师资人才的源头活水,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我们网络研修班学员有四个角色,选派骨干教师到外地培训叫学员,学成回来指导培训叫专家,管理培训人员叫班主任,举办讲座或献课人员叫讲师。”2016年1月,在四川西南区市县国培绩效考核交流会上,该县教科体局副局长李昌元的发言赢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赞扬。
据悉,2015年,一场以“教育信息化建设‘班班通’设备使用培训”为主题的项目管理人员的使用培训在该县电教馆隆重举行,来自全县各校的1020名专业教师参加了这次培训。这批“种子选手”又分批分期进行各类培训。历时二年的扫“盲”,全县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达标率100%。
城乡教育资源一体化——组成“新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