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张译文——接地气 冒热气 添生气
深秋,广安区龙安乡,柚子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
11月3日,革新村“第一书记”张译文起了个大早,呼吸着乡间的新鲜空气,同往常一样开始走家串户。
一转眼,张译文到村里已经3个多月了。3个月前,带着沉甸甸的使命,张译文信念坚定地来到这个陌生而贫困的村庄;3个月后,融入张译文辛劳和智慧的这片土地,已开始散发出勃勃生机。
接地气
“‘第一书记’的首要任务就是接地气”
3个月前,在机关干了10多年的张译文主动请缨,当上了革新村的“第一书记”。
有人打趣,“张译文,你是去‘镀金’哟。”张译文却不这么看。作为市惠民办的督查科干部,从事民生工作10多年,张译文明白,只有把自己沉入基层,才能更了解民生诉求。张译文认为,贫困村更能反应民生问题,做“第一书记”是自己工作的延伸。
“‘第一书记’的首要任务就是接地气。只有把村里的情况摸清了,才能有的放矢。”张译文打算自己去寻找这个陌生村庄贫困的原因。
7月23日一到村上,张译文就带着一叠民情联系卡,挨家挨户拜访。不到一个月,100张民情联系卡就剩下一张。
玉米成熟的时候,他到群众家里走访,一边话家常,一边帮忙剥玉米。村民李成元惊讶,“张书记,你是‘坐机关’的干部,还会剥玉米呀?”张译文大方地回答,“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有啥不会?”就这样,张译文和村民的关系,一下子拉近了。
很快,村里在家的老老少少,没有一个不认识他,有啥事都主动找他。张译文也对家家户户的情况了如指掌。
3个多月来,张译文住在村党支部书记杨胜荣家中,为村里的大小事务奔走,自己上初三的儿子却很少过问。前不久,妻子告诉他,原本成绩 的儿子考试成绩下滑了几十名。那几天,张译文心里倍加沉重,愧疚感挥之不去。可是,只要村里一有事,他又把家庭抛到了脑后。
冒热气
“干部要冒热气,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老王,早上好啊!”11月3日,81岁的王代熙在田坎边和村民聊天,张译文忙上前打招呼。
“张书记,你好你好。”看到张译文,王代熙脸上乐开了花。
王代熙喜欢张译文。这个在市惠民办“坐机关”的干部,一点架子都没有。
“老王,我们几个村干部正在商量,让村里的留守老人结成对子,平时大家串个门,相互照料,相当于多个伴,你说好不好?”张译文向王代熙征询意见。
“好得很呀。上次重阳节你带人来给我们检查身体,让大家聚在一起包抄手、搞活动,别提多高兴了。”王代熙乐得合不拢嘴,“张书记,那是我第一次过重阳节,第一次那么开心。”
听到王代熙的话,张译文心里一下子轻松起来。到村里3个多月,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是张译文的一块心病。
刚来的时候,张译文感到奇怪:每天在村里转,却看不到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杨胜荣告诉他,因为穷,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几乎都是老人和小孩。老人无人照管,小孩无人辅导是常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