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钓上野生大黄鱼 市场价过万
时间:2023-05-24 20:49:21 来源:今日头条
原标题:游客钓上野生大黄鱼 市场价过万
浙江舟山的一位游客钓到了一条4斤重的大黄鱼,全身金光闪闪,价值估计上万。这么大的大黄鱼在国内比较少见,高价也在意料之中,但有网友却表示:如果不避光,价值就只剩100元!大黄鱼为什么要避光才有价值?避光的说法有什么依据吗?
大黄鱼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四大海产之一,名气高于小黄鱼、带鱼和乌贼。在20世纪60年代,大黄鱼就成了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东海、黄海南部,南海雷州半岛东部均有产出。这种鱼经济价值高,成鱼体长在20cm以上,肉质滑嫩松软,味道鲜美,历来是中国、日本、韩国三国渔民的重点捕捞对象,捕捞方式有底拖网、帆张网、定置张网和流刺网,渔业效益不可估量。
这位舟山游客的捕获方式是海钓,但规格堪称尤物。一般来说,4斤重的野生大黄鱼对应的鱼龄为5——6龄,这已经超过了大黄鱼的成熟年龄(性成熟周期为2——3龄)。但就像网友评论的那样,这种级别的大黄鱼很有讲究,操作稍有不慎就会使价值大打折扣,而避光处理就是其中的关键措施。
这是因为大黄鱼天生自带“土豪金”体色,体表的粘液中富含黄色色素,鱼身金鳞闪烁,十分漂亮。但大黄鱼“富贵色”只有在暗光水域中才会出现,遇到强光或紫外线照射便会自然分解,体色随之变淡,鱼腹变白。而根据市场行情,大黄鱼的体色越黄,价格就越好。所以,要想保住大黄鱼的最大价值,就要想办法留住体表的金黄色泽。
大黄鱼的体色也与新鲜度挂钩,一般认为色泽越黄,新鲜度就越好,自然也更受消费者青睐。正因如此,无论是养殖还是野捕,操作的时间一般都选在夜间进行,等到大黄鱼集体泛出耀眼的金黄色时,迅速完成出鱼过程。为锁住新鲜度,整个作业过程要干脆利落,称重、冰鲜、封箱需要一气呵成。
有的养殖户在称重后还会捏紧鱼鳃,往鱼嘴内塞满冰块,目的就是为了对鱼体内部降温,保鲜期能延长2天左右。在冰衣的严密覆盖下,大黄鱼可保鲜7天左右,期间一直保持金黄色。一条650g左右的大黄鱼,市场价能卖到100元左右,规格越重,色泽越好,价格就越高。至于舟山游客钓获的这条野生大黄鱼,如果能保持完美的金黄色,价值上万并不夸张。
但也有人认为,单从肉质和营养的角度看,其实很多海水鱼都不亚于大黄鱼,比如:中国花鲈、石斑鱼等,味道鲜美不说,价格还很实惠,为何偏偏是野生大黄鱼能卖这么贵?
主要原因还是“物以稀为贵”。野生大黄鱼和养殖的大黄鱼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档次,前者种群稀少,生长缓慢,渔获情况只能靠运气,而后者已经实现规模化养殖,产量高,供应稳定,和普通的海水鱼并无两样。
以2021年的产量数据为例,这一年我国养殖的大黄鱼高达25.4万吨,超过了海鲈鱼的19.9万吨,鲷鱼的13万吨,石斑鱼的20.4万吨,总产量位居全国海水鱼首位。这一成绩要归功于大黄鱼人工繁殖、驯养技术的突破,养殖户和消费者都能从中直接受益。
但野生的大黄鱼就不太乐观了,相较于1970年代千帆竞发捕捞大黄鱼的盛况,当前的大黄鱼仍处于衰退阶段,已无法支撑大规模的捕捞作业。在1974年,浙江舟山渔场的大黄鱼产量高达16.81万吨,创造了渔业史上的 纪录,全国海域的产量超过20万吨。此时的野生大黄鱼最为便宜。
但由于渔民缺少保护意识,在越冬期间集中捕捞亲鱼、过度利用越冬场,导致野生资源迅速衰退。到2000年时,全国颇负盛名的东海渔场逐渐走向衰落,大黄鱼总产量不到1万吨(9035吨),官井洋、大目洋等传统渔场无法再形成渔汛。
幸运的是,我国在90年代采取了封港休渔、建立保护区、增殖放流等多项保护措施,30多年来,野生种群开始出现复苏迹象。最 的例子是在2022年1月,浙江象山的渔民在出海作业时,一网捞起了2000多公斤的野生大黄鱼,直接获利957万元。据分析,该渔船下网的地点很可能是大黄鱼的越冬场,这说明繁殖群体(成年亲鱼)已经有所恢复。
同时,也有专业人士注意到了背后隐藏的危机:在越冬场聚集、栖息是大黄鱼的固有习性,虽然容易捕捞,但大量的亲鱼也会被一网打尽,这意味着繁殖资源的损失。为此,象山县政府快速做出反应,其中一条就是对捕捞渔船进行转产引导,主动降低捕捞强度,向养殖方向过渡。
目前,我国养殖的大黄鱼产量已经超过了上世纪海捕的巅峰产量,这证明养殖是一条比捕捞更安全、更有效、更持久的资源利用方式,值得鼓励与推广。野生大黄鱼如此,小黄鱼、鲈鱼等海水鱼亦是如此。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