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求“速成” 国人生活迈入“加急时代”
45天“速成”鸡引发的争议,近日持续发酵,再度引发人们对社会泛滥的“速成”现象的关注。这种现象本质在于,凡事追求立竿见影,生活不自觉地迈入“加急时代”。而若仔细鉴别,其实很多时候,大家不是在“忙”,而是一味地“急”。这份急,夹杂着对结果的狂热、对过程的忽视,进而衍生出对规则的蔑视,催生各种问题——中国式过马路、闪婚闪离、乃至桥梁工程的轰然垮塌……待后悔莫及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速成往往伴随速朽,我们的生活,也需要慢的艺术。
偷得浮生半日闲
古人慢生活 还有几多影子
有了闲情逸致,人们才能从容舒心地享受人生、思考人生、超越人生。唐人李涉的“浮生半日闲”,莫不是对人生快乐的感受。
细究起来,国人数千年的传统生活其实在崇尚一个“慢”字。“终日错错碎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唐朝诗人李涉的一首《题鹤林寺壁》,就让人们领略到了古人从烦闷中解脱,觅幽雅去处修养身心的惬意。古人常言,欲速则不达。无论太极拳悠然自得的意境,抑或品茶饮酒慢条斯理的雅致,都是在慢中才能得来的生活体验。
有了慢,才有了境,才有了“煮酒论英雄”的豪迈,才有了“将谓偷闲学少年”的幸福感。
古代的冬天是漫长的,消磨时光反让生活多了几多韵味。比如《西游记》中,通天河陈家庄的陈老儿的消遣方式是:赏雪洞。冬天时,在花园避风处设个地方,可坐下来赏雪景。烤着火,暖着酒,这么一坐就是一天。
而有文描述的古代煮茶习俗也能品出古人的慢条斯理。作者记录道,有的地方煮茶,讲究不用炭火烧火,要用乌榄核。吃乌榄时先把核收集起来,晒干,烧时有种特别的清香。扇火一定要用羽毛扇,这样扇出来的风才轻柔。装水则用陶壶,这样传热才慢……如此,喝上小小一杯茶,最少也得十分钟。而正是这种“慢”,才换来高品质的感受,一杯茶里融入的还有一份心情,一份从容。
而要强调的是,古人这份慢一定不是消极。清代张潮写的《幽梦影》,被称作古人慢生活理论的代表。文章写道,“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山,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莫大于是。”古人所谓闲实则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有工夫,二是有心情。有闲工夫,则可心安理得地放慢节奏,有闲心情则心理上才能追求,这份闲是积极的、进取的。
正是有了闲情逸致,人们才能从容舒心地享受人生、思考人生、超越人生。唐人李涉的“浮生半日闲”,莫不是对人生快乐的感受。
这让人体会到慢的意义。而如今,大家吃的是快餐,想的是一夜成名、一夜暴富,崇尚的是凡事立竿见影。有了速度,却没了雅致,少了深刻。古人追求的慢生活随之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