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孕育机器人”预计一年内面世?多方发声

时间:2025-08-11 20:14:33 来源:必应
  原标题:全球首个“孕育机器人”预计一年内面世?多方发声
 
  近日,全球首个“孕育机器人”预计一年内面世的消息,在网上引发争议。大皖新闻记者看到,该消息最初来源于一博主与国内某公司创始人张某峰的访谈视频。8月11日,大皖新闻记者采访到公司相关人员,对方表示此项研究是香港团队在做,研发了几年时间。随后,大皖新闻记者联系了张某峰本人,其婉拒了记者的采访。
 
  公司回应已研究“孕育机器人”几年时间
 
  8月11日,大皖新闻记者梳理看到,今年7月1日,某机器人公司创始人张某峰在一访谈节目中提到,他的团队正在研发一款“孕育机器人”,将孕育箱放入人形机器人肚中,打造一个“人造子宫”,能通过正常受孕、怀胎,最终还可实现“分娩”功能。
 
  张某峰表示,该项目已筹备两三年,目前已在香港专门成立公司负责相关研发工作,即将在深圳开展测试,计划在一年内推出“样机”。从定价来看,常规款机器人预计不超过10万元。
 
  8月11日上午,大皖新闻记者联系到上述公司,相关人员回应称,是香港的公司计划在做的项目,有负责人在研究此事,目前已经做了好几年。当记者问到具体细节,相关人员未予以回应。
 
  多方解析“孕育机器人”技术、伦理、法律问题
 
  关于“孕育机器人”的言论视频被传播后,引发广泛争议。8月11日,大皖新闻记者联系了多位相关人士,从技术、伦理、法律等层面进行解析。
 
  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安徽省儿童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蒋励帅认为,生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产子过程,这其中有复杂的母体,到胎盘,再到胎儿的循环。从目前的技术上说,现阶段很难实现由“孕育机器人”来代替。
 
  蒋励帅说,视频中提到的“孕育机器人”将全程代替人类,从胚胎到分娩,完全不需要母体参与,与辅助生殖技术、早产儿保温箱有本质区别。
 
  蒋励帅还提醒,脱离母体对胎儿发育存在潜在影响,比如神经系统发育风险,感官刺激缺失,免疫系统发育缺陷,母源抗体剥夺等。“现有技术仅能实现极早产胎儿的短期体外维持,当前最接近临床的应用仍是升级版保温箱,而非真正意义的机器人孕育。”蒋励帅说。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朱清专注于做儿童青少年心理辅导。朱清直言,并不看好此项技术,称“孕育机器人”可能让孩子面临情感缺失。
 
  朱清称,神经科学研究显示,母婴间的催产素分泌、心率同步等生理机制,是机器人无法模拟的。“比如,孩子会不会对自己的出生方式产生疑问?会不会在情感上感到缺失?因为机器没有办法提供母亲的情感互动和关怀。”
 
  此外,朱清觉得,母亲角色的情感价值是难以被技术完全替代的。甚至担心,如果这个孩子不是“亲生”的,可能会削弱“成为母亲”的获得感,引发情感疏离。“母亲与婴儿的互动是一种复杂的情感维度,靠机器恐怕无法完成。”
 
  北京至普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圣表示,在伦理上,无法建立胎儿与母亲之间的情感纽带,将会影响胎儿神经发育,机器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关系更无法明确。
 
  目前法律并无相关规定,机器人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主体属性,如果胚胎夭折,将由谁承担责任无法定义。
 
  同时,李圣认为,从社会问题上来看,可能会造成胎儿生产流水线,催化代孕类现象,形成产业链,加剧社会阶层分化。“应该加强法律与道德上的监管,避免技术滥用,成为社会实验的工具。”
 
  大皖新闻记者注意到,视频中提出“孕育机器人”面临着人工智能的伦理和法律风险问题。张某峰称,他已经将伦理和法律方面的建议提交给广东省政协。对此,8月11日下午,大皖新闻记者联系了广东省政协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回应称,经过查询,对方没有提交相关材料,“我们也不清楚这个事。”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