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世宗很好拿捏 小人陈洸的翻云覆雨

时间:2025-01-21 20:51:19 来源:悠然修
  原标题:聪明的世宗很好拿捏 小人陈洸的翻云覆雨 
 
  陈洸,广东潮阳人,武宗朝末期官至户科给事中。世宗登基之初,陈洸看好大权在握的杨廷和,上疏反对世宗为生父加尊“皇”字。可惜朝廷大佬们反嫌他碍事,命其奉使回籍(返乡宣传朝廷政策)。

  陈洸留居期间和他儿子陈柱欺凌乡民、各种不法,知县宋元翰只是稍加约束,陈洸就利用自己言官的权限,诬告弹劾宋元翰致其被流配边镇。难咽恶气的宋元翰就将陈洸各种不端以及家门丑事编成《辨冤录》,自费刊印并广为散发。
 
  随着这本书的流传,陈洸的名声越来越臭。吏部尚书乔宇玩了一手明升暗降,调命陈洸不必回朝述职,前往湖广布政使司升任佥事一职,把他踢出了权限很大的风宪官队伍。
 
  陈洸不愿意,但他又没有直接攻击朝廷“天官”的能耐。于是乎他就想出了一个更稳妥的办法,拿捏世宗喜好以借用他的皇权。
 
  主事张璁等危言论礼,出于天理人心之正。而当道者目为逢君,曲肆排沮,且群结朋党,必欲陛下与为人后,亏父子之恩。又短寿安皇太后之丧,使陛下不得伸承重之仪…今尚书乔宇、(文选司)郎中夏良胜,用舍任意、排挤豪杰,今缺则专于己,外补则推于人。
 
  《明世宗实录·卷四十二》
 
  陈洸上疏的时间点非常巧,正值大礼议斗争的关键点“左顺门事件”,朝廷上下集火弹劾要被世宗宣召入京的张璁等人。陈洸的“亏父子之恩”让世宗大为欢喜,他弹劾乔宇和夏良胜的“群结朋党、用舍任意、排挤豪杰”,也为张璁、桂萼等人解了困。

  世宗将陈洸的奏疏下发吏部议处,乔宇只得依惯例上疏乞休(未被证实清白前绝不尸位素餐之意),世宗则顺势不加挽留,后又趁势将夏良胜外贬为茶陵知州,扫清了议礼派返朝的障碍。作为回赏,世宗特旨命陈洸恢复原职。
 
  注:陈洸上疏时官职已变为湖广佥事,按照明制是无权直接上奏朝廷的。吏部侍郎何孟春指出他是“冒用旧衔,紊乱国典、宜行究问”,世宗哪里在乎这点“小错”,反命内臣传话把何孟春训斥一通。
 
  陈洸并未就此自满,他知道世宗急需“鹰犬”来扩大战果。于是在左顺门事件后一个月(嘉靖三年八月中旬),他整理列出了一份“黑名单”,上面收录了暗中支持左顺门事件的官员名录以及对应的“罪行”:
 
  大学士费宏,持本生之议而主其决。礼部左侍郎吴一鹏,助王俊之忿而抗廷论。以杨廷和心腹而得司马者,兵部尚书金献民也。往复内阁而强毛纪等已出跪者,礼部右侍郎朱希周也。侍郎汪伟以汪俊亲弟而居吏部,是谓朋奸。(刑部)尚书赵鉴,承毛纪风旨而欲置桂萼于狱,是为此党……
 
  《明世宗实录·卷四十二》
 
  陈洸列出了二十多官员,从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到台谏郎中,基本把朝堂给梳理了个遍。世宗收到奏疏后就命司礼监誊抄并下发各部司议处,逼迫相关官员自行请辞,就此世宗彻底掌握了主动或者说获取了大礼议的胜利。
 
  一跃成为世宗的重要打手,陈洸也获取了相应的回报。嘉靖三年十月,陈洸被升任为户科左给事中。更重要的是其向世宗举荐的廖忠、胡世宁、姜清等人,也获世宗召用。借着圣眷,他又开始攻击新组建的吏部团队,因为他们想罢斥议礼派骨干张璁和桂萼二人。
 
  最终吏部尚书杨旦、左侍郎汪伟被勒令致仕,文选司郎中刘天明被革职外调,右侍郎何孟春被下旨责问。陈洸一时风光无限,朝堂上下是人见人怕。

  但是陈洸的嚣张行径也引起了科道同僚的强烈反感。十月二十日给事中赵汉、朱衣等联名上奏论陈洸之奸,并以《辨冤录》为证弹劾其居乡期间恶行。次日,御史张曰韬、戴金、兰田等也纷纷上疏弹劾陈洸。
 
  世宗虽有心庇护,但迫于科道的压力只得下旨都察院验问陈洸之罪。都察院官员玩了招阳谋,以陈洸之事依律当先由原籍抚按官审理为由,奏请世宗命陈洸返乡听勘。
 
  陈洸明白这一回去,再想回来就遥遥无期了,于是乎各种上疏自辩。但都察院就咬死,陈洸一人之言未足可信,坚持让他回籍听勘。陈洸只得退一步,奏请加派锦衣卫协办此案。世宗恩准,命锦衣卫千户李经会同刑部郎中叶应骢、广东巡按御史涂相等人共审此案。
 
  陈洸的本意是锦衣卫亲近皇帝,自然易被他这个皇帝宠臣收买。没想到李经这个锦衣卫也鄙视陈洸的品行,出发前就与叶应骢焚香盟誓要秉公审理。最后一番审理下来,查明陈洸罪状共172条,其中大罪13款,拟判“宜斩,妻离异,子柱绞”。
 
  陈洸闻讯后急忙逃离家乡,至京师乞命。陈洸很聪明,没有向世宗辩称自己被诬告冤枉,他向皇帝控诉的是护礼派官员欲借机报复他当初支持世宗。这一下就世宗就敏感起来,将叶应骢的审结奏章留中不发。
 
  刑部尚书赵鉴、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张润、刑科都给事中解一贯,又纷纷上疏请求尽快惩处陈洸以严明刑罚。这反而助攻了陈洸,让世宗愈发觉得有人想借陈洸之罪,打压议礼派进而翻他大礼议的胜果。
 
  所以世宗明知陈洸罪证确凿,依然决定保陈洸。适值《大礼集议》编成,世宗下旨令礼部查录参与礼仪而未加恩赏者。礼部尚书席书(议礼派)“闻弦音而知雅意”,上疏为陈洸请功,世宗遂下旨“陈洸免递解,郑氏免离异,柱免死令边戍”。

  陈洸通过拿捏世宗,成功脱罪保命,不过事情还没完。
 
  嘉靖六年九月,张璁、桂萼、方献夫借“李福达案”,又将朝中护礼派官员清洗了一轮。为了扩大胜果,他们也想趁机将之前被排挤出朝堂的议礼派官员召回,陈洸就在其中。
 
  桂萼在“李福达案”审结后,就上奏世宗暗示护礼派余孽未清,并给陈洸申冤请求重审。世宗果然又被拿捏入套,诏令陈洸、宋元翰、叶应骢等人入京勘问,由九卿会同锦衣卫重审陈洸案。
 
  鉴于李福达案中相关法司官员的悲惨结局,负责主审的刑部尚书胡世宁虽然明知陈洸罪行,但不敢主持公道,任由桂萼(吏部尚书)歪曲案情。最终裁定叶应骢“按事不实”,黜为民。当年状告和弹劾陈洸的宋元翰、赵汉、兰田等人俱被贬斥。
 
  除此之外,有一百多名官员因参与揭发陈洸罪行以及审治其案,被扣诬陷忠良的帽子而逮问(其中不少被降职、罚俸)。陈洸之狱,也成为嘉靖朝与李福达案、夏言案并列的大冤案。
 
  是不是聪明的世宗被蒙蔽忽悠了么,其实并没有。此案后“蒙冤”的陈洸并未官复原职,仍以白身返乡闲住。议礼派的骨干霍韬上疏为陈洸抱不平,世宗也没理睬,因为他心里知道不能搞得太过了。
 
  之所以包庇陈洸,只是被其拿捏住了痛脚。不管世宗是否清楚自己的弱点,他就是无法接受自己以及自己的决定被责难、被忤逆。一旦他认为会发生这种事,就会情不自禁的打压和掩饰,就如同之后被“小阁佬”严世蕃反复操纵和利用。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