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秘:春秋战国诸侯混战 同时期世界各国都在干嘛?
波斯帝国兴起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30年被马其顿帝国所灭、相当于我国的春秋晚期到战国中期。
这些国家的兴起和更迭的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从外地进入西亚两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而建立起来的。
它们要巩固统治,只有靠加强王权,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军队,如新亚述帝国的创建者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公元前746-前727年在位)加强王权的措施是缩小行省,使之不易独立,取消一些城市的免税权;改组军队,扩建庞大的常备军,给军官以优厚的待遇。
如把征服土地上的居民带走,以大小不等的家族为单位,分散安置在另一些地区,分配土地,征收租赋。他们和耕地一起属于奴隶主军事集团的各等人物所有,奴隶主卖地时、连同土地一起卖出。
为加强统治,亚述帝国从中央到地方,设有庞大的官僚机构,仅文官人数就达10万人之多。像大流士时期的波斯,把全国分成许多省,由中央直接控制,发展水陆交通,修建御道作为军事道路,以便对地方的控制。
这些国家的统治者阶级分为两个集团:军事贵族奴隶主集团和商业僧侣贵族奴隶主集团。利用战争中俘获的大批俘虏,实行奴隶制的剥削。因此,在这一时期,这些国家内,奴隶制经济剥削,正方兴未艾。
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及伊朗高原与战国时期同时的先有波斯帝国,其后有马其顿帝国。是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奴隶制君主专制。
2、北非
相当于我国春秋时期在北非的埃及,正经历第二十四王朝至二十七王朝(公元前703―前404年)。这一时期的埃及,先后遭到亚述、波斯帝国的入侵,并被波斯征服,降为一个行省。
3、南亚印度次大陆
大约在公元前8至6世纪,在印度北部和中部的雅利安人形成了以部落集团为基础的16个主要地域政体,俗称“十六国”,或称为“列国时代”。
这些“国”没有明确的国界,只有一个政治中心和一个大致的范围,即城邦。城邦的政治体制有两种类型:民主政治和君主专制。这一时期在印度产生了佛教文化,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约公元前566-前486年)与我国的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年)是同时代的人物。
两国在相同时期,都是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但其性质则有别:印度是走向神化,产生佛教;中国则是相反,孔学儒家则实施将神人化,主张人伦的人文主义。
印度的“列国时代”到公元前324年孔雀王朝的建立而结束。这一时期印度雅利安人是由部落完成向国家的过渡。国家初始,奴隶制度正形成和发展之中。而我国的春秋时期,却已是奴隶制走到尽头,向封建制过渡了。
印度的孔雀王朝建立于公元前四世纪(相当于我国战国中期),也属于奴隶制的君主专制政体。在奴隶制的君主专制制度下,国王拥有 行政、军事和司法权。国王之下有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执行国王的指令,掌管各种日常行政事务。
地方设行省,由国王派总督直接治理。官吏只对国王负责。有大臣会议或御前会议,它既不同于罗马共和国的元老院,更与雅典的公民大会不能相提并论,它只供国王咨询而无其他权力。这种君主专制制度的特征,与战国时期各国建立起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大体相当,只是两者的社会性质是不同的,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和印度的孔雀王朝是奴隶制的君主专制制度,而我国的战国时列国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制的君主专制制度。
就社会制度的发展阶段而言,当时世界上只有我国的战国各国才进入了封建社会,因此,我国战国时期的社会制度,在当时的世界上是处于领先的地位的。
4、南欧的希腊
与我国春秋时期同时的希腊,也已由;“王政”转变为奴隶制的城邦制。
在希腊的领域内,奴隶制城邦出现两种政治制度:以雅典为代表的直接民主制和以斯巴达为代表的贵族共和制。
斯巴达的贵族共和制,是由有两个地位平等的王,一个由28人组成的元老院(两王也是元老院成员,故实为30人的元老院),5名监察官和公民大会组成的权力机构。
元老院是真正的权力中心,有制定国家法令、政策的权力。其成员是由有势力的贵族家庭、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中选出。一经当选即终身为议员。监察委员也是由贵族中选出,任期1年,它有监督政策法令执行情况的权力,对待他们认为有罪的人,包括国王在内,都有权流放。
公民大会只对政策、法令、决议以喊声表示赞成与否,实是一种形式,是元老院贵族利用贯彻其意图的工具。这在某些方面与我国春秋时期的“朝国人”的情况相似。斯巴达的公民人数也有限、最多时不过1万人,他们专门从事训练打仗。斯巴达的共和制到公元前3世纪,由于马其顿的征服而结束。
雅典的奴隶制城邦民主政体,是经过一系列改革而完成的。公元前682年,相当于我国春秋前期,雅典废除“王政”,设立任期为1年的“首席执政官”掌内政,“王者执政官”掌宗教和氏族事务,“军事执政官”掌军事。司法执政官有6名,掌管司法事务。有贵族会议和公民大会。公民大会只有选举权而无立法权,立法权在贵族会议。
公元前621年司法执政官德拉古制定法典,并创设51人的上诉法庭,法官由贵族家族中选任。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进行立法,改革旧制。他发布“解负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债务抵押,保证了雅典公民不再沦为奴隶。
梭伦将公民按财产多寡分为四级,规定第四等级的人不得担任公职,但可参加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除贵族会议,公民大会外,还另设400人会议,由公民中选出,任期10年,梭伦改革建立起的是一个奴隶主贵族政治。
公元前509年,相当于我国春秋时代的晚期,在雅典出现了克利斯提尼的改革,这一改革开创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他将雅典城邦控制的地区划分为3个大区,每个大区再分成10个小区,由3个大区中各出一小区组成一个新的部落,全国组成10个部落,这就彻底打破了旧的氏族组织。
每个部落用全体公民抽签的办法,选出50名议员,建立全国的500人议事会。议事会成员不分财产多少,凡公民皆可当选。然后在500人议事会中选出50人为议长委员会。这50人分为十组,每5人一组,轮流主持国家日常政务35--36天,这样50人议长委员会都有机会主持一定时期的国政。
议事会成员一年一换,执政官在任期结束后,公民大会要对其政绩加以审查。每个部落用举手方式选出一名将军,统率本部落征集的公民军队,全国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统率全国军队。首席将军为 统帅,且由于军事上的需要,可连选连任。
克利斯提尼的改革创制中, 特色的是“贝壳流放制”,即在公民大会上,对危害公民自由的人进行讨论,然后各人把认为有过失而应该流放的人写在贝壳或陶片上,多数人认为应流放者,此人就被流放出国,10年后才准返回。
公民大会是雅典城邦的 权力机关,每36天召开四次,开会的通知和要讨论的内容,5天前就公布。遇有非常事件,还可随时召集。
一切有关国家大政的法案,必须听从大会的表决,多数赞同方能实施。在开会时先由传令官宣读经500人会议审理过的提案,然后进行辩论。赞成、反对者都可上台发言,然后表决。一般提案多用举手方式表决,有关个人选举或被逐则用投石子或写在贝壳、陶片上,然后集中统计公布。
雅典的公民,当时只有二三万人,其地位与春秋时期的“国人”相当。享受这些民主的,只有公民,而比雅典公民人数多得多的大批奴隶,是没有资格享受任何政治权利的。由上述可以看到,雅典的民主政治,尽管把大批奴隶排除在外,还是比较彻底的。这种制度,只出现于雅典,它与我国春秋时的朝议制,是迥然有别的。
我国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制度,与新亚述、新巴比伦、波斯帝国的君主专制政体有某些相似,而与斯巴达的贵族共和制、雅典的直接民主制却有着巨大差别。
春秋时各国的“治朝”类似贵族会议,但它只是咨询性质,无创制立法权。“朝国人”举动,国人参政,也不是雅典直接由民主制中的公民议决国事。所以,我国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与同时期的欧洲城邦制度是截然不同的一种政治制度。
5、罗马的贵族共和制
罗马在公元前509年才废除“王政”,建立起奴隶制的城邦。到我国的战国时期,罗马城邦统一了意大利的各城邦,于是强大起来。罗马共和国的权力核心是以奴隶主贵族为主所组成的300人元老院。
它有行政、立法、监督官吏的大权。主持日常政务的称为执政官,共两名:由公民大会选举,任期一年。两个执政官可以互相牵制,但一执政官可以阻止另一执政官欲作之事,而不能迫使他去做何种事,这就限制了个人 的可能性。公民大会只对元老院提出的议案表示赞成与否,权力不大。
由于元老院是贵族把持,平民乃成立“平民部落会议(或称为“平民协议会”),选举平民保民官和其他平民官职,以干预贵族、官吏危害平民利益的行为。
公元前494年外敌入侵时,平民拒不参战,离开罗马,迫使贵族承认平民选举的保民官。公元前396年,保民官李锡尼、绥克图斯提出法案,要求两名执政官中,必须有一名由平民担任,公元前326年这一法案获通过。
公元前451年颁布了成文法,因其法律条文是刻在12个铜表上,故称为“十二铜表法”,它是以后罗马法的基础。它比我国春秋时郑子产铸刑书(公元前536年)晚84年,比晋国赵鞅铸刑鼎(公元前513年)晚61年。这部法典就其阶级实质来说,是为保护贵族利益的。
但是因为法律已编制成明确的条文,量刑定罪,须以条文为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专横,从这一点上,成文法典的颁布有其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