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秘:秦国第一名将是白起还是王翦 谁的军事才能高?

时间:2025-01-12 19:50:25 来源:历史故事迷
  原标题:历史探秘:秦国第一名将是白起还是王翦 谁的军事才能高?

  战国时期,白起斩敌百万,王翦灭国五座。两位千古名将,一个被称为"人屠",一个被誉为"稳健帅才"。他们的对决,不仅是军事才能的比拼,更是两种战争哲学的碰撞。

  白起用10万兵力歼灭24万韩魏联军,以少胜多;王翦索要60万大军方肯出征楚国,以多胜少。同样打胜仗,为何选择截然不同?这背后,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



  两位名将的性格密码

  一个爱孤注一掷,一个总是留三分余地。一个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争传奇,一个用大军压境终结了战国征伐。性格决定命运,军事才能更与性格息息相关。

  白起的性格像把锋利的剑。年少时,白起就表现出过人的胆识。他15岁从军,20岁就在军中崭露头角。有一次,他率领小股部队在山中巡逻,遭遇敌军突袭。敌军人数是他的三倍,部下们都慌了,劝他赶紧撤退。白起却说:"敌军来得匆忙,后续部队肯定没跟上,咱们打他个措手不及。"说完就带头冲了上去,一战击溃敌军。

  打仗就要敢打敢拼,这是白起的座右铭。在鄢郢之战中,白起率军渡过汉水后,立即下令烧毁所有战船,砍断桥梁。将士们傻眼了,有人问:"将军,这不是自断退路吗?"白起笑着说:"退路断了,才能激发必胜的决心。"果然,秦军在这场战役中一举攻破楚国都城,创造了战国时期最辉煌的战绩之一。

  白起的性格特点完美地体现在他的用兵风格上。他特别擅长出其不意的突袭战术,往往能在敌人最意想不到的时候发动致命一击。伊阙之战中,他利用韩魏同盟军之间的矛盾,先用疑兵牵制韩军,然后集中优势兵力突袭魏军。魏军措手不及,大败而逃,韩军见状也军心涣散。这一战,白起用10万人打败了24万联军。

  王翦则是另一种性格。他为人老成持重,说话做事都喜欢留有余地。有一次,秦始皇问他:"寡人想攻打楚国,你说需要多少兵力?"王翦不急不缓地说:"至少要60万大军。"秦始皇觉得太多了,又问李信。李信拍着胸脯说20万就够了。结果李信率20万大军出征,惨败而归。

  王翦性格中的稳健特质,在他指挥的每一场战役中都能看到。攻打赵国时,他面对的是名将李牧。赵国虽然国力已衰,但李牧善于用兵,秦军一时难以取胜。有大臣劝秦始皇换将,说王翦打仗太过谨慎。王翦却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宁可被人说怕死,也不能让将士们白白送命。"最终,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等到赵王杀死李牧,才发动总攻,一举灭赵。

  性格决定统帅风格。白起像一把出鞘的利剑,锋芒毕露,所向披靡;王翦则如同一块基石,稳重踏实,百战不殆。这两种性格,造就了两种不同的军事才能,也成就了两段不同的传奇。

  有意思的是,这两位名将的性格特点,甚至影响了他们的人生结局。白起锋芒太露,终因功高震主被赐死;而王翦深谙为臣之道,功成身退,善终于家。这或许就是历史给我们的另一层启示。

  以少胜多VS以多胜少

  打仗的学问有千万种,但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莫过于以少胜多。白起就创造了这样的奇迹。他用10万秦军击溃24万韩魏联军,这还不算完。在长平之战中,他更是写下了中国军事史上最惊人的战例。

  长平之战打响时,赵国派出了45万精锐部队。这支赵军的主帅本来是廉颇,但秦国用离间计让赵王换上了赵括。赵括初临战阵,就想跟白起硬碰硬。白起看准时机,先示敌以弱。秦军突然后撤,做出溃败的样子。赵括果然上当,立即下令全军追击。

  关键时刻,白起祭出了他的 战术。他派出2万5千精兵,切断了赵军退路。又用5千骑兵,断绝了赵军与大本营的联系。赵军45万大军,就这样被分割成了几块。更绝的是,白起根本不急着总攻,而是稳稳地围住赵军,断绝他们的粮道。

  46天后,赵军断粮。将士们饿得自相残杀。最后,40多万赵军要么战死,要么投降。这一仗,奠定了白起"人屠"的威名,也让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对抗秦国。

  反观王翦,他的战术完全不同。灭楚之战前,秦始皇问他需要多少兵力。王翦张口就要60万大军。当时有个叫李信的将领说,20万人就够了。结果李信率20万大军出征,惨败而归。

  为什么王翦非要60万大军呢?他跟秦始皇解释说:"楚国地大物博,我们要分兵驻守。如果兵力不足,就算打下城池也守不住。况且楚国民风剽悍,宁可让将士们轻松打胜仗,也不要冒险去拼命。"

  有了60万大军,王翦的战术就很特别了。他不急着打仗,而是让军队在楚国边境修整。秦军吃好喝好,每天还玩投石游戏。楚军隔岸观望,以为秦军怕了。一年多过去,楚军的警惕性完全放松了。这时,王翦才发动总攻,一举击溃楚军主力。

  以少胜多和以多胜少,哪个更难?表面看,当然是以少胜多更考验将领的能力。但仔细想想,统帅大军也不容易。军队越多,后勤补给越困难,将士们的意见越难统一。王翦能调动60万大军如臂使指,这本身就是非凡的能力。

  白起和王翦的选择,其实反映了不同的战争智慧。白起处在秦国崛起时期,国力还不够强大,必须靠智取。他每打一仗都是在刀尖上跳舞,容不得半点闪失。而到了王翦时代,秦国已经强大到可以用碾压之势灭国。与其冒险,不如稳扎稳打。

  这两种打法,就像两个做生意的人。一个是白手起家,必须精打细算,抓住每个机会;另一个已经财大气粗,可以用资本优势慢慢蚕食对手。孰高孰低,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关键是看怎么用,用在什么时候。

  战争哲学的差异

  打仗不只是带兵打仗,更是一种哲学。白起的战争哲学是快刀斩乱麻,讲究一击必杀;王翦的战争哲学是细水长流,奉行稳扎稳打。两种哲学,造就了两种不同的战争艺术。

  白起打仗,从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鄢郢之战中,他率军渡过汉水后,马上下令烧毁所有战船。将士们看傻了眼,有人问:"将军,这不是自绝后路吗?"白起说了一句让人记了两千多年的话:"今日不胜,要这些船又有何用?今日必胜,要这些船又有何用?"

这种破釜沉舟的打法,就是白起战争哲学的精髓。他深知,战场上最危险的不是敌人的刀枪,而是将士们的侥幸心理。砍断退路,才能激发必胜的决心。项羽后来的破釜沉舟,就是学的白起这一招。

在长平之战中,白起更是把这种哲学发挥到了 。他不急着跟赵军决战,而是设计把赵军分割包围。然后,他下令秦军死死围住赵军,断绝粮道。有将领建议分批进攻,白起却说:"赵军尚有斗志,强攻只会让我军损失惨重。等他们断粮,自然会不战而降。"

  46天后,赵军果然因断粮而崩溃。40多万大军,或死或降。这就是白起的战争艺术: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一旦出手,必定致命。

  王翦的战争哲学则完全不同。他讲究"以逸待劳",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灭楚之战中,他带着60万大军在前线整整待了一年。秦军天天吃喝玩乐,看得楚军直着急。

  有人劝王翦抓紧进攻,说楚军已经等得不耐烦了。王翦笑着说:"打仗最怕急躁。让将士们先休息好,等楚军松懈了,胜利自然就来了。"果然,一年后楚军完全放松警惕,王翦这才发动总攻,一举击溃楚军主力。

  这种"大智若愚"的打法,就是王翦战争哲学的精髓。他深知,战场上最可怕的不是敌人的强大,而是自己的急躁。与其冒险强攻,不如以逸待劳,等待 战机。

  在对待降兵方面,两人的哲学也很不同。白起往往采取坑杀政策,因此被称为"人屠"。而王翦则多用怀柔政策,吸收降兵充实己方力量。这种差异,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战争理念。

  白起活在战国中期,各国实力相当,战争残酷,不得不用非常手段。而王翦生活在战国末期,秦国已是霸主,可以用更文明的方式来处理战争。

  两种战争哲学,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白起的快刀斩乱麻,为秦国崛起扫清了障碍;王翦的细水长流,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如果说白起是一把锋利的宝剑,那王翦就是一块坚实的基石。两种哲学相辅相成,共同谱写了秦国统一的壮丽篇章。

  时代背景下的将才

一个名将的成就,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白起纵横捭阖的战国中期,诸侯争霸,几乎每一场战争都关系到国家存亡。而到了王翦的战国末期,秦国已经强大到无人能敌,战争更像是一场统一的收官之战。

  白起刚出道时,秦国还不是最强的诸侯国。魏国称霸中原,齐国雄踞东方,楚国盘踞南方,赵国占据北方。秦国虽然地处西陲,却野心勃勃,想要称霸中原。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白起不得不练就出以弱胜强的本领。伊阙之战就是最好的例子。当时韩魏联军有24万人,而白起手上只有10万秦军。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他必须想方设法找出敌人的弱点。
 
  白起发现韩魏联军貌合神离。韩国不愿意先打,想让魏国打头阵;魏国也不愿意冒险,想让韩国先上。白起抓住这个机会,先用疑兵拖住韩军,集中优势兵力突袭魏军。魏军一溃,韩军也跟着崩溃。这种以弱胜强的战术,正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到了王翦时期,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秦国已经统一关中,占据巴蜀,灭掉了韩国。秦军装备精良,战斗力超强,国力远超其他诸侯国。

  在这种情况下,王翦采取了稳扎稳打的战术。他向秦始皇要60万大军灭楚,不是因为打不赢,而是想用最稳妥的方式取胜。正如他对秦始皇说的:"楚国地大物博,即便打下来也要分兵驻守。与其冒险速胜,不如稳扎稳打。"

  王翦灭赵时更能看出时代的变迁。赵国此时已经元气大伤,主要是拜白起所赐。在长平之战中,白起坑杀了赵国40多万精锐,使赵国人口锐减。虽然经过几十年休养生息,赵国仍然无法恢复元气。

  面对这样的赵国,王翦依然采取稳打稳扎的战术。他知道赵将李牧善战,就一直按兵不动,等到赵王杀死李牧才发动总攻。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正是实力强大后的体现。

  两位名将的结局也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白起功高震主,最终被赐死。这是因为战国中期,军功太大的将领往往会威胁到君主的地位。而王翦善始善终,是因为到了战国末期,秦国已经强大到不需要再靠单个将领来支撑。

  白起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生活在群雄争霸的年代,必须依靠过人的智谋和胆识才能取胜。他的每一场胜利,都是在刀尖上跳舞。而王翦则是另一个时代的代表。他生活在秦国即将统一的时期,可以用碾压之势征服六国。

  历史给了我们一个有趣的启示:没有最强的将才,只有最适合的将才。在以弱胜强的年代,白起是 人选;在以强胜弱的时期,王翦是不二之选。正是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将才,共同推动了秦国从崛起到统一的历史进程。



  结语

  历史证明,白起和王翦都是出类拔萃的名将,只是各有所长。白起以少胜多的神奇,王翦以多胜少的稳健,都为秦国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如果让你选择,你更欣赏哪一种将才?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