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买肉要当心! 这种颜色的肉吃了会折寿

时间:2017-04-17 13:38:37 来源:川北在线整理
  原标题:市场买肉要当心! 这种颜色的肉吃了会折寿

  在问题猪肉上,任惊呆! 这种颜色的肉吃了会折寿凭你苦练眼力,勤学方法,避开死猪肉,躲过病猪肉。正当你自信地想要尝一口健康猪肉的时候,你却发现你又陷入了另一个猪肉问题---母猪肉。母猪肉到底能不能吃?老一辈视母猪肉为洪水猛兽,诱发病患的根源可信吗?

  母猪肉长啥样?

  母猪猪肉颜色呈深红色,断面颗粒大,手指触摸弹性小;皮厚而硬,表皮毛孔粗大,脂肪色黄,干涩。表皮与脂肪界限难以划清,且肌肉松散,不发达。母猪腹部结缔组织较多,韧性大,不易切割。最明显的外观特征就是母猪乳头较大,而且比较长。母猪肉久煮不烂,肉质粗糙,口感差。

  母猪肉上市销售合法吗?

  母猪肉因为进价要比普通出售猪肉便宜3-4块钱,因而不少商贩喜欢把母猪肉混在普通猪肉里进行销售赚取较大利润。因为母猪肉并不同于病死猪肉危害人体健康,而且在关于母猪肉有害健康的问题上各方均未达成一致共识,所以监管上一直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状态。

  两部法规的"互掐"

  根据商务部颁布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中"生猪定点屠宰厂屠宰的种猪和晚阉猪,应当在胴体和《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上标明相关信息。"的规定,只要是经过检疫并标明是母猪肉的,是可以食用的。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防疫法》中也表明,"母猪肉"检疫后可上市销售。

  有意思的是,作为国家强制性条文的强制性标准,国家标准《鲜、冻片猪肉》却规定"公、母种猪及晚阉猪不得用于加工鲜、冻片猪肉。"按此规定,母猪肉又是绝不能上市销售的。

  关于母猪肉的投诉一直存在,鉴于执法标准的不明确性,工商执法部门也只是对一些劣质的母猪肉进行查扣、处置。

  母猪肉到底能不能吃? 民间传闻 VS 营养专家观点

  民间传闻:母猪营养差、口感不好,含有有害健康的免疫球蛋白,会导致贫血、黄疸等疾病。母猪肉还会导致旧疾复发,怀孕期间误吃母猪肉会患上"母猪疯"的疾病。

  营养专家观点:公猪母猪营养成分上没有太大区别,母猪繁殖时间较长肉质会老些,虽有些胃病患者吃母猪肉会感觉不适,但是说吃母猪肉会致病的观点缺乏事实依据。

  总的来说,不管母猪肉会不会对健康造成损害,单就母猪肉营养价值降低、肉质粗糙、口感价值差,母猪肉 是应该放弃的选择。至于,那些不愿冒险、小心谨慎和坚信母猪肉致病的人士,建议到正规商场购买普通猪肉,并尽量减少在外就餐。

  那么,母猪肉要如何辨别?

  1.皮肤:皮肤厚硬、毛孔粗大、皱纹较多,呈浅黄色;臀部有大如米粒,小如芝麻粒大小的凹空;

  2.脂肪:皮下脂肪较薄,表皮与脂肪界限不明晰,皮肤与脂肪之间常见一层薄薄的粉红色;

  3.肌肉:与公猪肉肉质苍白相比,母猪猪肉呈深红色,瘦肉显多,且纹路粗乱,结缔组织较多;

  4.乳腺:母猪乳头长而硬,乳孔尤为明显;

  5.检疫检验章:可以查看猪肉检疫章和母猪肉专用章来进行确认;

  总之,猪肉一定要正规大型商场和超市购买,要注意查看"两章一证",即检疫单位对肉品检验合格后加盖的合格章、屠宰企业自检合格后加盖的印章、动物产品检疫合格书面证明。章子颜色有红色和蓝色,但都是食用色素,不代表肉的品质差异。

  市场上的这种颜色的肉你吃了吗?

  美国科学家最近公布的一项54万人的大型调查显示,大量吃红肉增加死亡风险中国专家说,虽然我们的烹饪方法风险低,但也要控制摄入量过年吃肉,添福添寿,无荤腥不吃饭,人过七十无肉不饱从这些传统民谚中不难看出,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将肉视为美食,很喜欢吃。

  “过年吃肉,添福添寿”,“无荤腥不吃饭”,“人过七十无肉不饱”……从这些传统民谚中不难看出,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将肉视为美食,很喜欢吃。 但是,美国科学家最近公布的一项大型权威调查却显示,长期大量食用红肉,会增加因心脏病和癌症导致的死亡风险。

  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报道,美国国立癌症研究中心进行了一项涉及54.5万名50岁至71岁老人的调查,并跟踪随访了10年,堪称此类研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调查结果显示,过量食用红肉(如猪、牛、羊肉等)加工过的肉(如汉堡、热狗、培根、冷盘等)———每天吃1/4磅(相当于1.8两)的肉,与每星期只吃5盎司(相当于2.8两)红肉的人群相比,10年后,因为心脏病导致死亡的风险,男性增加27%,女性增加50%;因为癌症导致死亡的风险,男性增加22%,女性增加20%。膳食中白肉(如鸡肉和鱼肉)含量多者,死亡风险低。

  针对上述调查结论,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学者拉什米说,限制红肉和加工肉的摄入,可以减少癌症风险。“除了戒烟和增加运动,减少肉类摄入能预防慢性疾病。”营养学家拉什米说。

  那么,中国专家对此作何分析呢?专家认为:

  “目前,在几大类食物中,红肉的摄入是最容易过量的,而一旦过量,它对人体的危害又是巨大的。”

  首先,红肉里含有较多的雌激素,会增大女性乳腺癌的风险;而红肉消化后产生的食物残渣较少,使肠蠕动减弱,进而使有害物质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增长,增大直肠癌的风险。“红肉的危害远远不止于此。”范志红表示,在人们关心蔬菜里农药残留的时候,却没有意识到动物性食品的污染也是巨大的。饲料里面的农药残留等长时间在动物体内积蓄,形成危害极大的毒素。此外,由于红肉中含有血红蛋白及肌红蛋白化合物,在加工过程中容易形成亚硝胺等致癌物,令患癌机会大增。

  专家则说,含胆固醇高的食品,除蛋黄外,肉类食物也是一个重要来源。胆固醇进食过多,可能引起高胆固醇血症,容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而且,胆固醇在肉中是均匀分布的,很难分离出来,只能,要通过减少吃肉量来控制它。

  怎么吃肉最健康?

  肉类是我们生活中常吃的,但是你知道怎么去选择肉食吗?选择肉类有两大标准,你知道吗?

  选择肉类食物有两个原则

  第一,越小的动物越好

  日常生活中的 肉食当数虾肉、鱼肉、鹅肉、鸭肉、鸡肉,其次才是羊肉、猪肉和牛肉。

  鹅肉和鸭肉的化学结构很接近橄榄油,经常食用具有降低人体血内胆固醇的作用,对心脏保健很有好处。鱼肉蛋白质吸收率很高,所以对中老年人尤其是身体虚弱的人特别适合。

  吃小鱼或小虾时特别要连头带尾吃,鱼头富含磷脂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素,而鱼腹部丰富的鱼油则是对身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

  此外,和鱼相比,虾里的钙和镁的含量更加丰富,并且虾中特有的虾青素,具有抗氧化、防衰老的作用。

  第二,颜色浅的肉类营养成分越好

  肉食类以颜色的有无及深浅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色泽鲜红或暗红,比如猪肉、牛肉、羊肉等。第二类为肉色或嫩白色,如鸡肉、鸭肉、鹅肉、兔肉及鱼肉等。第三种为几乎无色,主要是水生贝壳类动物肉,比如蛤肉、牡蛎与蟹肉等。

  浅色和无色肉中的饱和脂肪及胆固醇含量明显低于红肉。而恰恰是体积越小的动物肉质的颜色越浅,再次说明体积越小的动物往往越有营养,建议大家日常饮食中应向体积小的鱼虾贝壳类食物上倾斜。

  含胆固醇高的食品

  谈到加工过的肉类的危害,霍勇认为,最大的危害就是高盐引发高血压。另外,各种添加剂的加入也对人体健康不利。美国一项54万人的大型调查显示,大量吃红肉增加死亡风险 中国专家说,虽然我们的烹饪方法风险低,但也要控制摄入量 过年吃肉,添福添寿,无荤腥不吃饭,人过七十无肉不饱从这些传统民谚中不难看出,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将肉视为美食,很喜欢吃。

  中国烹饪方法风险低

  实际上,从癌症高发地区的世界分布上,也能看出红肉与健康间的微妙关系。医学研究证实,世界上红肉消耗量最大的地区,就是得癌症比例 的地区。国外热衷于研究红肉,无疑与红肉是他们重要的肉类来源有关。

  “不过,与国外相比,我国因红肉带来的健康问题相对较小。”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程义勇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东西方对肉类的加工、烹饪方法有很大差异,中国人吃红肉的方式,还是比较健康的。比如,外国对于红肉多以煎炸烧烤为主,像煎牛排、培根等,容易产生多环芳烃等多种致癌物。中国人则多以炒、炖、蒸、焖等方式为主,如滑炒肉丝和爆炒肉丝,在炒前一般还要挂糊上浆,这一方面对营养素有保护作用,另一方面避免肉类在高温油里直接加热,可 减少致癌物的产生。再者,我们在烹制红肉时,习惯搭配适量的蔬菜,如白萝卜炖羊肉、冬瓜排骨汤等,这些蔬菜可以增加膳食纤维、维生素的摄入量,从而降低红肉的致癌风险。

  “需要警惕的是,我们的红肉摄入量正呈现增多趋势,因此,美国这项研究所揭示的健康隐患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了。”大连营养学会理事王兴国警告道。过去30年里中国居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肉类食品的摄入量增加了3倍,蔬菜类食物却下降了一半。

  红肉怎么吃更安全

  美国专家在这项调查的最后指出:“不是要让所有人都变成素食主义者,只是要严格控制摄入量。”“不管是红肉还是白肉,中国人摄入量都超标。”按照膳食指南的推荐,人均每天摄入的畜禽肉类的量为50克-75克,即一两到一两半。“换个形象的说法,就是约为四块红烧肉。但大多数人面对美食难以控制,饭馆随便点一道肉菜,就远远超过这个量了。”

  不过,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红肉是人们摄入铁元素和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不应舍弃。因此多位专家联合建议,做到以下几点,就能吃出健康。

  多吃白肉少吃红肉。俗话说,“宁吃天上飞禽四两,不吃地上走兽半斤”,其实讲的就是红肉与白肉。红肉是指畜肉类包括猪、牛、羊等的肌肉、内脏及其制品。红肉的肌肉颜色暗红,纹理较深。而禽肉及水产动物的肉色较浅,故称“白肉”。与红肉相比,白肉中肌肉纤维较为细腻,重要的是脂肪含量较低,而且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较高。

  吃红肉时多吃瘦肉。红肉中瘦肉的脂肪含量较低,相对健康。健康的年轻人、活动量比较大的可适当增加红肉的摄入;老年人、消化能力差的则要相应减少;心脏病、高血压等的高危人群,更要减少红肉摄入,可用白肉代替。

  小妙招助你减少风险。在家做红肉时,可以先将红肉略煮,然后放入冰箱冷冻至白色的脂肪凝固,然后将白脂去除,重新烹调,可极大降低脂肪摄入;吃红肉时搭配粗粮,能降低胆固醇,丰富的膳食纤维还能增加肠蠕动,帮助及时排出有害物质。

  九类人吃肉会折寿

  肉类是饮食中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日食用50—75克肉。近日,刚刚发布的北京人健康白皮书显示,仅北京居民就有三成人吃肉超过了推荐量。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范志红为此提示,九类患者更应少肉,哪怕肉类品种挑选不当、烹调处理不当,都会加重病情。

  1.肾功能损害者

  虽然肉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蛋白质,但为了减轻肾的工作负担,肾病患者蛋白质的摄入量应略低于健康人的量,必须和肾脏的排泄能力相适应,必要时暂时停止吃肉。

  2.心血管疾病患者

  研究证实,摄入红肉过多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红肉中饱和脂肪酸比例大,胆固醇含量高,对于控制病情不利。应少吃排骨、肥牛等,用鱼肉和豆制品来替代。

  3.脂肪肝患者

  脂肪肝是由于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引起的,而肉的脂肪含量往往较高。脂肪肝患者不需要减少蛋白质供应,应优先选择少油烹调的鱼类,多用清炖和蒸煮方法来烹调肉类,去掉浮油再吃。

  4.胆囊炎和胆结石患者

  过多的动物脂肪会刺激胆囊的收缩,而肉里大量胆固醇会增加胆结石的危险。所以,这类患者要少吃肉,最好用富含大豆卵磷脂的豆制品来替代,配合鱼虾类和低脂肪奶制品来补充蛋白质。

  5.糖尿病患者

  可以按健康人的数量食用瘦肉,但为了避免心血管并发症,宜优先选用鱼类和禽肉。特别要注意的是肉类烹调应少油,以蒸煮方法为好,避免熏烤煎炸,避免产生过多的糖化蛋白产物。

  6.痛风患者

  海产品以及动物内脏中含有较多的嘌呤,瘦肉中嘌呤虽然不算高,但积少成多,也不可随意多用。因此,痛风患者应对肉类限量。同时,肉类摄入过量会造成尿液酸化,尿酸溶解度低,更易沉积在体内。

  7.湿疹患者

  湿疹属于刺激性皮肤疾病,红肉中的大量饱和脂肪酸可能加强皮肤变态反应,从而加重病情,因此宜少吃肉。

  8.狐臭患者

  此类患者若摄入蛋白质过多,代谢产生的尿素会从汗腺中排出,被细菌分解后加重体味。一般吃荤多的人体味较重,吃肉少的人体味较轻,与此有一定关系。

  9.过敏患者

  部分人对牛羊肉等有慢性过敏症状,如果检测发现自己对某种肉有慢性过敏,应至少停止食用3个月,严重者1年以上,然后再试探性地食用,确认没有不良反应,才能把这种肉纳入食谱当中。

  以上这些特殊人群,控制吃肉,并不意味着会发生蛋白质营养不良,因为膳食当中能够替代肉的食物很多,除了水产品、蛋类和奶类之外,还有豆制品、坚果种子和淀粉豆。如1两牛肉的蛋白质,可以用1两红小豆或1两花生来代替。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