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养老床位如何才能帮助老年人

时间:2025-08-28 23:39:17 来源:川北在线原创(guangyuanol.cn)
  近年来,老龄化形式日益严峻,伴随着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的程度加深,对传统居家养老的服务模式、服务能力、专业素养、供给水平等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为破解养老难题,家庭养老床位应运而生。
 
  家庭养老床位模式于“十三五”期间开始探索,作为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的先行者,南京市作为先行者首先出台制度开展该项目,2020年底已建设5700余张家庭养老床位。2020年青岛、苏州、杭州、上海、广州、北京等地纷纷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建设工作,北京2021年提出到2025年建成1万张床位,2035年达到1.5万张。苏州市则为弥补夜间照护的空白,制定《苏州市家庭养老夜间照护床位建设运营管理办法(试行)》。2021 年 6 月 18 日民政部发布的《“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首次将发展“家庭养老床位”纳入五年发展规划。同年 10 月 12 日,民政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组织实施2021 年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的通知》,选取北京市朝阳区、天津市河西区、河北省石家庄市等42个地区,将“建设家庭养老床位”等作为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重点支持项目,由此“家庭养老床位”由理论探讨、各地自发试行阶段迈入到国家推进、全国试点阶段。

 
  作为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以下简称“专项行动”)试点地区,武汉市为加快建设家庭养老床位,建立了市、区、街、社区、服务机构五级工作体系,制定了建设指导清单,分条目分解建设要点;依托辖区内实力优渥的养老服务机构和“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网点资源,确保服务供给能力;利用社区的广泛宣传基础以点带面,吸引老人了解并参与家庭养老床位的建设。为统一监管,建设“市区一体”的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依托平台对接居家老人服务需求;区级建立区级监管平台,通过服务工单的迁入迁入定位和服务对象语音视频评价核实服务内容,通过家庭养老床位配置的智能设备进行服务响应,保障老人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此外还建立了1个月认定、6个月验收的多方审核机制。
 
  “家庭养老床位”智能化设备的配置、适老化设施的改造以及每个月30个小时的居家养老服务,确实对满足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有较大的帮助,但在实际操作中,确也出现了诸如智能设备在线率较低、老年人自主付费的意愿较低、服务企业“建床”意愿较低、服务内容供需不匹配、验收后持续运营率较低等问题。
 
  为了让“家庭养老床位”帮助老年人真正实现养老不离家,关键要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监管护航、宣传动员”的可持续体系: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鼓励建立差异化补贴机制,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强调质量而非数量。分层次支持,对于兜底的老人加大补贴,对于经济情况较好的,采用定期发放专项服务消费券、举办购买服务赠送时长的优惠活动,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形式,鼓励市场化付费。二是推动家庭养老床位与家庭病床、养老机构床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相衔接,完善养老服务数据收集、传输等环节,提高养老服务信息传递及时性和准确性,使有限的社会资源应用于失能、失智、残疾及长期患病的老年人身上。从而增加失能老人的护理保障。三是强化监管,采用人脸识别、系统下单、线上核查、事后回访等方式对床位建设以及服务的全流程监管,使得家庭养老床位补贴发放有依据、服务对象权益有保障。
 
  二、服务企业广泛整合资源。一是加强与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链接家庭医生资源,每月邀请老年人签约的家庭医生上门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体征检测、护理指导、健康档案完善,提升专业性。二是丰富服务项目,在征求老年人及其赡养人养老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匹配相应的服务项目,同时加强对智能化设备使用的培训、家庭照护者技能培训,提升家庭照护能力和应急救助水平。
 
  三、营造包容的社会氛围。一是为智慧养老的推动与发展构建包容开放的社会环境,破除家庭传统养老观念束缚,引导家庭对新兴养老模式的概念认知和思维拓展;二是加大宣传力度,从现实需求和智慧养老的结合出发,街道社区养老顾问、宣传单页、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宣传。逐步培养家庭和老人对家庭养老床位的包容和接受度,改变养老方式;三是挖掘养老服务消费潜力,培养老年群体消费习惯,推动家庭养老床位项目健康有序长远发展。(刘艳芳)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